锅庄翩翩舞和谐
来源:中国民族报 胡芳 发布日期:2023-02-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雄奇壮丽的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就是歌舞的海洋,其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传播极其广泛、深受人们喜爱的锅庄舞便是其中之一。

  锅庄又称“卓”“果卓”,藏语意为圆圈舞,起源于藏族日常生产生活和民间传统节日活动,是融舞蹈、音乐、诗词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以及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区。其中,青海玉树的锅庄舞(玉树卓舞)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鲜明的个性广受赞誉,于2006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远流长的历史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料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土了一件国宝级的舞蹈纹彩陶盆,其内壁绘有15个人像分3组手拉手跳舞的图案,向世人展示了5000多年前马家窑文化时期河湟谷地先民们连臂踏歌的动人场面。1995年,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再次出土了一件舞蹈纹彩陶盆,其内壁绘有一组为11人、另一组为13人的两组人像手拉手集体舞蹈的图案。考古学界认为,两件彩陶盆大体属于同一时代,即新石器时代,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舞蹈实物证据,为研究青海河湟地区的史前社会生活和原始舞蹈艺术提供了生动而形象的资料。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资料图片

  两件舞蹈纹彩陶盆中,两个虽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沧桑仍栩栩如生的连臂踏歌的群舞场面,展示了青海河湟地区远古先民舞蹈艺术的卓异风采,与至今流行于藏、彝、羌等民族的锅庄舞形态极为接近。可以说,锅庄舞的形成与青海远古先民的舞蹈艺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远古先民连臂踏歌的乐舞形式在后世流传极广。汉代《赵飞燕外传》就记载了宫中的踏歌之俗:“是日吹填击鼓歌,连臂踏地,歌《赤凤来》曲。”《后汉书》也有相关记载:“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唐代时,这一舞蹈形式风靡盛行。刘禹锡诗《阳山庙观赛神》中有“几人连踏竹歌还”;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一诗中也有“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宋代时这一风俗犹存。

  到了清代,一些史籍、志书则出现了关于锅庄舞的明确记载。如傅恒、董诰等篡编的《皇清职贡图》中载:“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名曰锅庄。”又如西藏方志《卫藏图识》载:“俗有跳歌桩(即锅庄)之戏,盖以妇女十余人,首戴白布围帽,如箭鹄,著五色彩衣,携手成圈,腾足于空,团圞歌舞。”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清朝时锅庄舞在藏族聚居区广泛流行,乐舞形式与连臂踏歌的原始乐舞一脉相承。

  激情飞扬的舞蹈艺术

  藏族群众称锅庄为“卓”。玉树卓舞按功能分为“曲卓”和“孟卓”两种。其中,“曲卓”是宗教色彩浓厚的舞蹈,“孟卓”为自娱性强的民间舞蹈。玉树孟卓大致可分为“亚卓”和“恰卓”两种。“亚卓”是男子跳的,人数不限,分两组围圈。“恰卓”是男女合跳的,跳时男女各半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转圈而舞。锅庄的音乐和舞蹈动作分慢、中、快板,慢板只唱不跳,音乐古朴庄重。中板与快板边歌边舞,动作粗犷奔放,男子上身似雄鹰展翅,两腿似黄羊奔跳。尤其是跳快板时,舞者情绪高昂热烈,小腿高踢,脚几乎要踢到耳朵旁。在高原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那矫健潇洒的舞姿,飘逸飞舞的长袖,热情洋溢的笑容,让绿草茵茵的草原一下子沸腾起来。

  玉树锅庄舞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歌词内容以歌颂神祇、赞美家乡、祝愿丰收、描绘人物为主,其中有不少叙述历史人物和故事的,是研究三江源民族文化、风俗、历史等的珍贵口传资料。如流传于通天河畔的《聪宾·诺布松保》,是玉树锅庄的代表。关于该舞当地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一位名叫聪宾·诺布松保的商人,从中原地区前去西藏经商,经过通天河岸时,听到当地苦难者悲凄苍凉的唱调,深受触动。到了西藏后,聪宾·诺布松保将自己带来的丝绸锦缎、茶叶等物品施舍给了寺院及穷人,后人为此以锅庄舞《聪宾·诺布松保》来传颂这一故事。其歌词大意为:“商人诺布松保,发辫上缠着红色穗子。商人诺布松保,腰上插着镶嵌宝石刀。商人诺布松保,身上穿着锦缎大龙袍。商人诺布松保,脚上穿着蒙古高靴。”这段舞蹈及其相关传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表明玉树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和多元文化汇聚之地。

  玉树锅庄舞在民间广为流行,是个性、力量与美的和谐统一,其表演不受时空影响,既可以在民俗、节庆活动中演出,也可以在田间地头或篝火晚会上即兴表演。演出包括序舞、正部、尾声三大部分。演出不需要伴奏,以载歌载舞的方式进行,表演人数常达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场面十分壮观。玉树锅庄舞的基本舞蹈动作主要是围绕甩袖来进行,舞者的袖子很长。男子甩袖幅度大,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但无论动作如何复杂激烈,舞者的上身始终保持平稳,腿步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端脚”“跨腿”“点步”“跳转”等动作,形成了粗犷优美的舞蹈风格。女子的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只是在力度和幅度上要含蓄、轻柔一些,舞蹈风格柔美流畅,展现出女性温柔端庄的特性。

2022年7月,青海省第四届全民健身大会锅庄舞大赛举行。青海体育官微供图

  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玉树锅庄舞是传承和弘扬藏族传统歌舞艺术的重要载体。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尤其是2017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玉树州以非遗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整体性保护发展,激情飞扬的锅庄舞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锅庄舞进入社区、乡村和学校,成为玉树州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健身活动。玉树州的各个社区和乡村纷纷组建民间文艺队,除了闲暇时在城镇广场和村文化广场跳锅庄锻炼身体外,还在康巴文化节、赛马节、三江源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中展演锅庄舞。玉树州的中小学均成立了舞蹈队传承锅庄舞,课间操也以锅庄舞、依舞等民间传统舞蹈改编而成。2019年7月,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玉树“中国藏族舞蹈之乡”的称号,玉树卓舞、依舞等国家级非遗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青海玉树民族歌舞团在保护传承弘扬锅庄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早在1991年,文化部选派该歌舞团的《通天河畔吉祥舞》《古塑狂舞》等节目远赴拉美多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颇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玉树锅庄舞受到拉美人民的热烈欢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玉树民族歌舞团的编创人员经常深入基层采风,汲取民间艺术元素,创作演出《美酒》《出征》《卓舞的风采》《扎西铃舞》等优秀作品。青海及全国各地的舞蹈家、编导也被玉树锅庄舞的风采所吸引,纷纷到玉树采风,收集、挖掘和整理锅庄舞,创作了蕴含丰富地域文化的《热贡神韵》《秘境青海》等歌舞剧。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锅庄舞早已融入其血脉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加深,锅庄舞也成为青海各族群众共有共享的文化事象。如今,在青海高原,无论是位于黄河之滨的三川土族家园、湟水环绕的现代化城市西宁,还是昆仑山脚下的新城格尔木,无论是每天晨昏之际的健身锻炼,还是传统节日时的盛大庆典,随处可见到藏、汉、土、蒙古、回等各族群众围成圆圈、共舞锅庄的和睦景象。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