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记
来源: 冯敏生 发布日期:2022-09-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泰华秋色(中国画)傅抱石

  一棵棵玉米,像一个个英勇挺拔的战士,在秋日的旷野里,在秋阳高照之下,始终都是挺立的,包括一穗穗直立向上金色的玉米棒子。

  春天的时候,土地苏醒之后,一只粗糙的手,把一粒粒金灿灿的玉米放进松软的泥土里,一把锃亮的犁铧,一把粗糙的老镢头,将玉米粒掩埋、整理。一只只鸟雀们紧跟其后,“叽叽喳喳”,迎着泥土的清香,在田垄上盘旋,争先恐后地在垄沟里捡食白胖的虫子、嫩草根。一阵细雨的滋润,一阵微风的抚摸,玉米芽儿破土而出,在风中展开一对嫩绿的小手。经过锄草、施肥、浇水,经过阳光和雨露的沐浴,玉米苗由两三对叶子变成五六对叶子,树一样疯长,渐渐长得比村里的壮汉们还要高。村里有人把它叫做“玉米树”,把玉米地叫做“玉米林”。

  站在村后的山岗上俯瞰,棵棵玉米树挺拔林立,玉树临风,宛如一支凯旋归来正在接受检阅的雄壮队伍,整整齐齐地列队延展到天边。

  夜晚,皓月当空,晚风习习,当你从玉米林旁边走过的时候,玉米正在快活地拔节。夜风袭来,婆娑的玉米叶随风舞蹈,“沙沙”作响,碧浪翻滚,格外壮观。

  到了收获季节,金灿灿的玉米棒子被一双手掰下,一棵棵玉米树于是就躺在大地上。玉米棒子被装入布袋里,或者架子车、农用车上,被运送到场院里,晾晒堆放在农家小院的院子里、台阶上。有的堆成一座座“小金山”,或者索性穿成金灿灿的玉米串子,挂在搭建的“人”字形木架子上,或者屋檐下。经过风吹日晒,玉米越发变成赏心悦目的一片片金黄,就连边上晾晒玉米的大姑娘小媳妇也被染成金黄色的了。这就是村里的“晒秋”。一直到下雪的时候,方才脱成玉米粒,经过石磨子碾磨,变为玉米面、玉米糁子,成为村里人碗里、口里的美味佳肴。

  玉米的生长是自由的,一望无垠的大平原,或者随便的一道山洼、一处山坡,河岸边的沙土地,都便于玉米立身安家。即使陡峭的岩石上的一小片黑砂土,或者山林里用几块青石头围起的石堰,在上面堆些泥土,玉米也能成活生长。

  玉米是属于村庄的。碧绿的玉米绿意盎然地环绕着村庄,村庄宁静地躺在玉米的怀抱里。当玉米睁开眼睛,就能看见青砖黛瓦的村庄,几缕青烟在晴空里摇曳,一条小河从村旁蜿蜒流过;看见村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听见村里农家小院里的欢声笑语,鸟语花香,鸡鸣犬吠。玉米之于村庄、之于村庄生活的乡亲们,自始至终,满含着浓郁的乡情乡愁。

  玉米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春播后,躺在泥土里的玉米种子,要防备喜鹊、乌鸦、山鸡等,它们总是成群结队翻开泥土偷食。这时候,村里人会吆喝着大狗小狗们去驱赶,这些鸟群只好逃向遥远的天际,或逃向地头几棵沧桑的老树上。长大结穗的玉米,在未收获前,夜间还要面临野猪、獾猪等野兽们的偷袭。这时候,村里人要排着班去“护秋”。明月当空,萤光闪烁,夜深人静之时,野猪、獾猪们纷纷下山来,趁机潜入玉米地里偷吃玉米。“哗啦哗啦”,响声此起彼伏,野兽们把玉米地糟蹋得狼藉不堪。此时,玉米地旁柴草棚里护秋的乡亲们,急忙“咣咣”地敲着锣,扯起嗓子“嗨哟嗨哟”地大声喊叫,他们的喊叫声,回荡在山谷中。其间,村里的猎狗们闻声而动,把野猪、獾猪追赶得嗷嗷直叫,狼狈逃窜到山坡的树丛里。动物们偷吃后剩下的玉米,才留给村里人来收获。

  玉米弥漫的清香,来自于一穗嫩玉米棒子。立秋前后,掰下一穗穗嫩玉米棒子,轻轻拨开外面的绿色苞衣,露出里面金黄的嫩玉米粒儿,用手指轻轻一掐,玉米浆四处飞溅。此时,无论煮着吃还是烤着吃都香甜可口。吃着这种香甜烤玉米,你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尤其对于那些山里的采药人、放牛娃来说,在山坡上肚子饿了,可以掰来几穗嫩玉米棒子充饥。随便捡来些干树枝,堆起来点燃,把带苞衣的玉米棒子放进燃起的火堆里,待柴火燃尽,火堆里散发香气,用木棍拨出玉米棒子,剥掉外面已经烧得黝黑的玉米苞衣,焦黄鲜嫩的玉米就露出来了。为了防止烫手,随手折一段木棍子串起来吃,满口溢香,甜润爽口。

  高山玉米因为种植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甜度更高,品质更好。将用石磨加工的玉米面、玉米糁子,做成玉米面馍、玉米面饼、玉米粥和玉米搅饭,口感细腻,软糯而香甜。特别是土豆玉米粥,外搭一盘小葱凉拌青萝卜丝儿小菜,简直是舌尖上的绝配。还有那玉米黄馍,烤成黄馍片,配上红油豆糁辣子、香椿辣子和青椒辣子,满口香辣而酥脆,那其中的美味妙不可言。村里人最开心的,莫过于在冬季的村口或村巷里,爆玉米花的外地人来了,随着“砰砰”的声响过后,大人小孩子们嬉笑着围上去,争着捡拾地上爆好的白花花的玉米花,那诱人的香气,在村庄上空缭绕。

  在外漂泊多年的我,和友人回到家乡的老屋,点燃土灶台,熬一锅玉米粥。喝着玉米粥,配上一盘凉拌青椒水萝卜丁,这种乡情不仅温暖了我自己,也温暖了友人。我倚在木门旁,遥望着家乡那一眼望不到边郁郁葱葱的玉米地,真是心旷神怡。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