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与故乡之间——读谭功才散文集《南方辞》
来源:中国民族报 黄国辉 发布日期:2022-08-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谭功才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作家谭功才的散文集《南方辞》,以作者的亲历和人生轨迹为蓝本,记录“我”从故乡湖北恩施出发,在他乡广东中山等地打拼的故事。作者通过对故土的回望和对社会转型期的认识,将个体的体验和视角融入时代洪流,在巴楚文化和香山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反思,试图挖掘梳理乡村文脉和人生哲理,还原乡土和城市的时代变迁。

  在散文集里,首先读到的是真情,随之而来的是触动。作者自1993年北上到北京打工,继而南下广东,在此期间,几乎遍尝一个打工人的经历。难得的是,他始终在生活中坚持着一个文学人的自信与自尊。出门打工,他随身书包里背的是邱华栋、陈应松、尚建国等作家的书,歇工时,他不仅会读,还会随手记下读书的感受,而这些经历随着时间成为他的文学创作素材。因而也可以看出,《南方辞》并不是作者一时意气之作,而是源于多年的积累。

  读《南方辞》,会引发一种深沉的感叹:即便在打工人的生活中,文学也不是可有可无之物。恰恰相反,文学的包容性与丰富性,一直伴随着许多打工人充满艰辛的谋生之路。即便某些时候,他们的工作与文学没有丝毫联系,但在他们的内心,文学之火也一直燃烧着,始终烛照着他们的前行之路。这是散文中呈现的事实,也是现实中的真实。

  《南方辞》的叙事,在第一部分“萍踪影迹”中,以时间为序来铺排,形成了对全书的统领。“萍踪影迹”可视为这部散文集的“脚手架”,有了它,之后无论是以各类证件为题,还是以特定人物、事件、组织为题的作品,都可以在那条时间线上寻到它们的落脚之处,同时也为那些看似独立的概念擘画出无数丰满的血管和肌肉来。

  最为可贵的是,《南方辞》收录的作品,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素朴的质地。而打工人作为作者的本体化叙述,呈现了一个时代中一种特殊群体的真切生命体验。在《南方辞》中,这些散文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但切口精准。作者在“浮世绘本”里,从身份证、毕业证、边防证等各种证件,进入到一个打工者的日常生活中。在“众生之舞”中,通过喜哥、李用、曹过亿这些人物,反映出打工者随生活的演进而产生的不同分化,多角度多层次地阐释了打工这一概念。这一过程中,作者完成了对他过往几十年生活的审视与重温,提炼出围绕乡情展开的故事核心。

  《南方辞》这部散文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它熔铸在散文中的乡情并非单线条的、个人化的,而是涵括了一个地域、一个群体的乡情,是带有集体性情绪的,尤易让人产生心有戚戚的共鸣。可以看到,书中所描述的这种带有乡村集体性的离乡,实际上是一种带有文化习惯的迁徙。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作者营造着属于自己群体的志趣与氛围。像“蓑衣饭”一文,开饭馆挣钱虽是本意,但饭馆更是作者与朋友立足于家乡美食,为在中山共同打工谋生的同乡们打造的乡情空间。

  所以也可以说,这部散文集本身就是一部作者在外打拼多年之后,对故乡、文学、磨难与幸福的回望之书。作为来自他乡、扎根于一片新土地上的人,书里的那些家乡语言“二杆子”“淡叉叉”等仍不断彰显出它的坚韧和深情来。因此,故土乡情与当下之境,自始至终成为贯穿这部《南方辞》的内在之力,在所有篇章中,都能寻到作者在两者相较之下激涌出的情绪与哲思。笔者以为,在研究乡村出走人群与城市新居民的课题里,它确实可以提供文学层面的经验和价值。

  谭功才是一位土家族作家,他所代表的打工群体在广东中山的立足与他们人生轨迹的变化,也是这个时代因人口流动而产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文化融通互鉴的微小范例。这样一个打工人群体,在不断探寻美好生活的过程之中,也给那些新的城市、这个新的时代增添更为多元的色彩和话题。

  所以,《南方辞》蕴藏着的并不只是局限于一部分人的奋斗与乡愁,而是那颗久经磨砺的文学初心,为着这个变化着、奋进着的时代,为着每一个奔波着、纠结着、率真着、痛苦着、快乐着的人,怀有很多共鸣的一种期许。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