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志军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作家杨志军的小说创作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其近年来的儿童文学写作也没有脱离“自然”这一主题。如果说《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为小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的小窗”,那么《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则是为小读者探寻“一条返回自然的小路”。
这条小路上留下了小男孩小海一家三代扎根高原、保护三江源生态的理想和印记。小海爷爷奶奶的理想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把青藏高原尤其是三江源的动植物调查清楚,编写出《三江源植物志》和《三江源动物志》;小海爸爸妈妈的理想是组建“雄鹰支队”和“小海动物救护站”,让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免遭侵扰,让野生动物有一个疗伤的港湾和重返自然的通道。在耳濡目染中,小海自幼便成为救护站内动物的好朋友,他的理想是继承父业,守护三江源这方净土,让这里的动植物越来越多。
然而,实现这些理想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需要付出大量心血,还要应对不可预知的某些变化和凶险。譬如爷爷奶奶在杂多县昂赛乡调查动植物时,与金钱豹迎面相遇;动物救护站遭受荒漠狼群的疯狂围攻,站内成员差点“全军覆没”;父亲在营救深入格拉丹冬雪山拍摄广告的登山队时,遭遇特大雪崩以致失踪数日……不得不说,正是一代接一代人甘愿奉献青春乃至付出生命的那份执着追求,使理想熠熠生辉。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一部关涉成长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少年小海扮演了叙述人的角色,他不仅串联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巴雅尔叔叔的生活故事,而且亲身参与了保护动物的工作,见证了动物的成长。他和爸爸给这些动物起了非常好听的名字,喂食点名时像在呼唤自己的孩子和伙伴,真挚而又亲密。小海从小就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许多地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到高原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动物身上那些宝贵的品质,譬如忠诚、勇敢、知恩图报……每当和一种动物成为朋友,小海就在成长路上迈进一步,他的成长体验总是与自然环境有关,也与生命价值关联。相较于当下一些孩子相对封闭、单一的成长环境,小海的成长经历是丰富的、可贵的,这也是作家试图为小读者发现“一条返回自然的小路”的意图所在。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那些被救助的动物,在经历从惧怕人到慢慢接近人、再到逐渐信任人的过程中,也完成了生物学意义上的成长,这当中实际上蕴含了自然与生态的平衡、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这一宏大主题,这个主题构成了《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总的叙事基调。故此,在阅读这部关注自然、关注生命成长的生态文学作品时,读者也可以越过生态层面的叙事,抵达更深维度的思考——何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对此,作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返回自然,返回本体。返回自然,返回初心,人类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三江源区不仅有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息,更有汉、藏、回等多个民族生活于此。小海、诺布哥哥、艾米尔姐姐和普姆妹妹等来自各民族的孩子,他们以自然之子的身份共同守护着三江源的生态,一同见证了生命的伟大,这也是这部作品的动人之处。
除了深刻的思想表达,整部作品的艺术手法相当纯熟。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叙事方法的综合使用,使得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变得清晰可见。环境描写和歌谣的合理穿插,对故事情节走向和人物心理推动起到了烘托作用。特别是作品中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塑造,生动鲜活,令人难忘。作家对每一种动物的特性做了细致的描摹和精确刻画,同时将动物的脾气秉性和人的性格进行了对比,这一视角为作品主题的深化起到了铺垫作用。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