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造就的中华瑰宝——吴仕民长篇小说《御窑重器》简评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史俊 发布日期:2022-01-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吴仕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吴仕民的新作《御窑重器》,是一部以文学视角真切地再现瓷都景德镇百年风云和社会风情的长篇小说,是作者继《铁网铜钩》《旧林故渊》《佛印禅师》之后的又一力作。

  明代至民国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瓷业中心。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使瓷都成了光彩照人、琳琅满目的艺术殿堂。《御窑重器》一书通过国运与瓷运的层层连接,揭示了官窑御瓷的重重奥秘,展示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博大精深的制瓷技艺。

  瓷器是中华瑰宝,凝结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御窑重器》全书包括“窑场血泪”“御窑余火”“窑宝厄运”“新窑情思”四卷,宏观而又细致地描摹了瓷都景德镇经历的时代变迁和御窑烧制龙凤重器的坎坷经历。从御窑厂的去留、重器形制、加烧龙尊、瓷成开炉,到御瓷晋京、交易龙尊、夜半劫宝、寄存龙尊,可谓层层波澜,环环相扣。作者在讲述这一系列扣人心弦故事的同时,还刻画了慈禧太后、督陶官、瓷艺大师、烧窑师傅、军阀、日本侵略者等各类人物。御瓷的层层奥秘,人性的善恶美丑,国运与瓷运的深度交织,亲情、友情、爱情的缠绵纠葛,新观念与旧习俗的激烈碰撞,尽在其中。

  然而,小说并没有一味迷恋于波澜起伏的故事、曲折惊险的情节,而是着眼于精神层面,通篇透出对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礼赞。小说从清政府末期写到抗战胜利,这正是中华民族蒙受苦难的一段灰色岁月,是中华儿女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一段峥嵘岁月,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大放光华的一段辉煌岁月。这一非同寻常的时代背景,为人物命运的安排和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特定环境。“国家已经像一座百孔千疮的柴窑,必须推倒重建,才能冒出新烟,烧出好瓷。”书中通过新四军岳团长的一段演讲,道出了中华民族面临的时局,表达了各族人民的心声,也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舞台。

  《御窑重器》一书的主人公方浩是一个通晓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且留学过日本的制瓷专家。他不仅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制瓷艺人,更是一个心如火烈、志若石坚的爱国者。他深深意识到,旧中国就像破败的旧窑一样,正呈彻底坍塌之势,只有通过社会变革,重修重建,才能浴火重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所以他主张废除官窑御瓷,开办新的瓷业公司。为了以瓷兴国,他力主培养人才,认为这是振兴瓷业之根本,并鼎力亲为,办学授艺,虽几次受阻,依然孜孜以求,并不惜倾家荡产,兴学育才。当面对外敌侵略时,他凛然以对,机警地识破了日本人盗窃釉料配方的企图;当瓷窑遭受日本飞机轰炸垮塌后,他主张重建重砌,以保护和复兴景德镇瓷业的特殊方式,与外敌抗衡。中华儿女爱中华、卫中华的精神传承在他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堪称一绝。尤其景德镇清代镇窑更是代表了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在景德镇1700多年的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集中体现了蕴藏在中华儿女身上求精求细求好而又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在书中可以看到,工匠们为拉成御窑重器的坯胎历尽艰辛;一件大的瓷画,只因一只龙的眼睛颜色稍有不正而被视为次品;为制成乌金釉,工匠们十多年矢志如一,屡败屡试。这便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瓷艺制作上的熠熠闪光。此外,书中体现的还有团结合作、不畏艰辛、制器以德的精神。

  而今,在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景德镇相继复烧了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历代典型瓷窑,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再现了“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新辉煌。这是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捧读《御窑重器》,笔者认为,这不仅是一部瓷业文化小说,更是一部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的小说。作品中体现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为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题材挖掘、主题提炼和创作实践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