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骏马奖”获奖作品赏读]扶贫工作的现场记忆——读红日长篇小说《驻村笔记》
来源:中国民族报 欧造杰 发布日期:2020-12-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红日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乙未年九月初五傍晚,我与冰儿、国令以及阿扬和阿才抵达红山村村部。联络员阿才同志向“前指”报告,河城县天马乡精准扶贫攻坚第七小分队奉命到达指定位置,进入前沿阵地。这既是报平安,也是报考勤,相当于往出勤栏上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圈定了我们的具体位置和攻坚方向。进入具体位置,我们闻到具体的味道,树木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谷物的味道和牛粪羊粪猪粪的味道。

  ——选自长篇小说《驻村笔记》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工作,各个贫困县纷纷摘帽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光辉一页。广西作家红日的长篇小说《驻村笔记》为我们深入了解扶贫工作提供了一个文学书写的视角。这部作品获得了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和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驻村笔记》是中国作协和广西作协定点深入生活的重点扶持项目,具有特殊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红日以自己的扶贫工作经历为基础,用笔记体的方式和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叙事,真实记录了扶贫工作队带领村民们脱贫的感人故事,描绘了如火如荼的精准扶贫现场。小说既是广西扶贫攻坚故事的缩影,也是全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历史印记。

  作为关注社会基层民生的现实主义作家,红日主动参与到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中,先后采访了多名干部和群众,获取了大量扶贫工作的真实素材,然后通过提炼和加工,进行文学创作。小说中,某市文联主席毛志平担任河城县红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工作队紧张有序地开展各项扶贫工作:精准识别和认定贫困户,联系上级有关部门协助修建公路、桥梁,建设村民饮用水库、架设电力设备网络、引进产业项目帮助贫困户脱贫等。工作队成员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为了共同的扶贫目标聚在一起,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责任。

  红山村的贫困情况不容乐观,不仅贫困户数量众多,而且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多数村民居住在木瓦结构的房子里,村里还经常停电,部分农户还存在饮水困难问题。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人们纷纷到外地务工,村里出现了留守老人无人照顾、儿童不时辍学的状况。更为惨痛的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中,一个村庄毁于一旦,房屋化为灰烬,村民们只能搬进政府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度过春节,此后还要面临易地搬迁和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第一书记毛志平带领工作队的同事们和村干部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使红山村人民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小说成功塑造了一批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不仅有驻村第一书记毛志平和冰儿、国令、阿扬等扶贫工作队员,还有覃文科、吴海龙、胡宗强等红山村的村民们。扶贫工作队队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真心实意、勤勤恳恳地为红山村谋发展、作贡献,并与红山村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其中,毛志平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帮扶干部的形象,在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日通过对这些正面人物的描写,高度赞扬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奉献精神,弘扬了以扶贫为己任的时代主旋律。

  小说也刻画了一批相对落后的人物形象,与正面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和生动性,也体现了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却又耐人寻味。到了脱贫摘帽的“双认定”阶段,贫困户们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集体拒绝在“双认定”验收表上签字。经过调查核实后才发现,原来那是村民们不想工作队离开红山村而找的借口。这也充分说明工作队的扶贫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爱戴。

  《驻村笔记》的叙事技巧也十分讲究,采用单线型的结构展开叙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描写,使故事的线索清晰明了。但小说不是报告文学,其中的内容虚虚实实,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体现了作者把握现实题材和穿越世俗生活的虚构能力。同时,小说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幽默。作者不仅大量运用了桂西北地区的方言和民间俗语,就连人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体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

  红日对扶贫工作怀有深厚的感情,对贫困山区的人民充满了热爱之情。这部小说真实反映了我国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贫困村成功脱贫摘帽和发生巨大变革的社会画卷。阅读这部小说,让人仿佛回到了乡村扶贫的现场,充分感受到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艰辛与收获。

  (作者系河池学院文传学院教授,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签约理论评论家)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