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春遐思
来源:中国民族报 彭晃 发布日期:2025-03-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铁锹撞击石头的脆响惊飞了早春的云雀。山道旁,几棵杨树尚未脱去灰褐色的冬衣,枝头却已攒出星星点点的芽苞。我蹲下身,用锹尖拨开层层枯叶,腐殖土的气息裹着湿润的苔藓味扑面而来,恍若大地掀开了蒸笼,腾起一团团青灰色的雾气。

  这是我第七次来龙华山(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县)种树。同行的老周是护林员,他用皲裂的手掌摩挲着树苗说:“每棵苗都得喝足定根水,就像娃娃落地要喝够奶。”

  我分到的是两株鹅掌楸。树苗约莫半人高,裹着黄泥的根须蜷在黑色营养钵里,新抽的嫩芽像婴儿半握的拳头。解开塑料膜时,蛰伏的根系突然簌簌颤动,细如发丝的根须沾着晶亮的水珠,仿佛某种秘而不宣的仪式即将开始。我将树苗植好扶正,邻家小囡踮脚递来竹筒,清泉汩汩注入树坑,刹那间,泥土泛起细密的泡沫,像饮了烈酒的老汉涨红的脸。

  山风掠过耳际,捎来近旁孩童的欢闹。几个“红领巾”正合力抬着柳树苗,枝条扫过石阶,甩出串串水珠子。领队的女教师鬓角沁汗,俯身示范握锹姿势:“要像握笔那样轻,像扶犁那样稳。”

  斜阳西移,半山腰的树坑渐次生出绿意。老周掏出铜皮酒壶抿了口:“从前这山像癞痢头,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个娃还难。”他指向北坡那片松林——十年前种下的油松已亭亭如盖,针叶间浮动着淡青的雾霭。去年山火烧焦了龙华山南麓,此刻焦土里竟钻出几簇蕨菜,蜷曲的嫩茎擎着露珠,恍若涅槃重生的凤凰尾羽。

  暮色渐浓时,我们给每棵树系上绿丝带。晚风起处,千百条丝带翩跹如蝶,与渐次亮起的护林灯交相辉映。下山的石板路被树影切割成明暗相间的“琴键”,脚步声叩响沉寂的山谷。转角处遇见护林站的老杨,他打着手电筒巡视新苗,光束扫过处,树坑里的积水泛着碎银般的光。

  归途经过社区花园,见物业工作人员正在补种玉兰,忽然想起《齐民要术》里说:“栽树无期,唯勿令树知。”其实草木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慧,它们懂得在伤口处长出新芽,懂得把年轮写成密码,更懂得将每个春天都当作初生的庆典。

  夜深伏案时,案头的水仙悄然绽放。青瓷盆里白石层叠,水仙的根须如宣纸上的墨迹徐徐晕染。我忽然明白种树与写作之间有着同样的道理:都要先掘开板结的土壤,安放带着伤痕的根系,再以心血浇灌,等待某个清晨,文字会像新叶般在纸上舒展开来,投下斑驳的光影。

  窗外的玉兰正在抽苞,鼓胀的花萼仿佛随时会迸出“白鸽”一样的花朵。书柜里那本《树梢上的中国》泛着毛边,书页中夹着去年的一片银杏叶,叶脉里仍流淌着秋天的阳光。或许来年再访龙华山,我种下的鹅掌楸已高出人肩,细碎的黄花会落满春泥。

  春雨悄然而至时,我收到林业局寄来的县农林卫星图。用手机扫一扫,电子地图上,龙华山的绿色正以每年三毫米的速度向南蔓延,像一滴墨在宣纸上缓缓泅开。

  如今写字楼里的年轻人流行“云种树”,手机里虚拟的胡杨日日生长。但真正触摸过树苗战栗的根须,聆听过铁锹叩击冻土的清响,才会懂得每一抹新绿都是大地的掌纹。当我们在石缝间埋下希望,其实也种下了自己的倒影——某天回望,那些倔强生长的枝桠,何尝不是生命在时空里刻下的年轮。

  山桃花怒放那天,我带着新买的樱桃苗重返龙华山。山风掠过新林,带来远方湿润的讯息,恍惚听见万千嫩芽同时迸裂的轻响,那是春天在泥土深处翻身的声音。

(编辑:魏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