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哈拉和卓墓葬出土的漆盒盖(北朝)
表面涂有漆的各种美术品、工艺品被称为“漆器”,漆器是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在我国,人们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我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考古资料表明,新疆地区居民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漆器了,乌鲁木齐市阿拉沟18号、30号墓就曾出土了这一时期的漆盘和多件漆器。这些漆器的木胎虽已朽烂,但朱红色的漆皮十分鲜艳。漆器上的云纹、鱼纹图案清晰可辨,而云纹、鱼纹就是春秋战国至汉代时期流行的纹样。新疆考古出土的汉晋时期漆器十分丰富,考古工作人员在民丰县尼雅、洛浦县山普拉、若羌县楼兰、且末县扎滚鲁克、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哈拉和卓等遗址和墓葬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漆器,且器形多样,是研究我国古代漆器艺术的重要资料。
1980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在若羌县楼兰L.C墓地发现了一件漆杯和一件彩绘漆器盖。漆杯为筒形,口径为11厘米,高10.6厘米。杯外壁髹棕色漆,杯内髹红漆。彩绘漆器盖直径为13厘米,高2厘米。盖为木胎、圆形,盖顶呈弧状,外髹红漆,绘黑彩,内髹红色。盖身饰3条黑色条带纹,顶面绘4组变体流云纹,中间绘四叶蒂形纹。这件漆器盖保存完整,图案清晰精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工艺品。
1984年,和田地区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出土了一把汉代漆篦,为新疆古代梳篦中的精品。篦子的61根篦齿排列紧密整齐,篦柄为半圆形,高9厘米,宽7.4厘米。柄施有黑漆,然后又髹红、黄、绿等颜色的云气纹和黄色圆点纹,从纹饰上看,具有楚文化的风格,色泽鲜艳,纹饰自然流畅。
1995年,在民丰县尼雅遗址1号墓地3号墓曾发掘出土了一件漆奁。漆奁呈圆筒形,竹胎,高13.5厘米,直径14厘米,厚0.35厘米。漆奁内壁髹红漆,外壁为黑漆,盖上有铜制的钮环,钮环上还有用作抓手的丝带。漆奁出土时,装有龙虎纹铜镜的汉字铭文锦袋、椭圆形毛毡栉袋、小香囊、生丝、木线轴及各种丝绸小团。战国、秦汉时期的漆器一般内髹红漆、外髹黑漆,漆奁外壁上都有纹饰,主要有几何纹、云纹、神瑞、动物纹和生活场景。尼雅遗址出土的漆奁,与中原内地纹饰精美的漆奁相比,虽然没有华丽的花纹,但在十分干燥的气候环境下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新疆出土的东晋至北朝时期的漆器,多见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如1972年考古人员还在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77号墓中,发现了中原特色的漆耳杯、漆勺、漆盘等漆器。从该墓出土的一座“且渠封戴墓表”所刻的文字中得知,墓主人且渠封戴是北凉匈奴贵族的后裔,生前任高昌太守。1975年哈拉和卓92号墓发现的一件北朝时期的漆盒盖,木胎,长27.5厘米,宽13厘米,高4.6厘米,呈圆角长方形,里外两面均施黑漆。盒盖边缘略有磨损,保存较好,历经千余年至今还油光发亮。这些漆器均反映了当时中原生活习俗对新疆吐鲁番各族居民的影响。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