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彭勇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历史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过去,改造现在,开创未来。因此,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一向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和喜爱。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一套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撰写的普及性断代史著作,致力打造“治学严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编校精良”高质量的历史类通识读物。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勇的《明史》是其中一部。
这部《明史》是彭勇根据其多年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的讲稿修改、加工而成。全书共39.7万字,系统记叙了从明洪武建国到崇祯覆亡277年的历史进程,再现了明代政治、军事、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多姿多彩的风貌,总结了明代各方面的成就和不足,反映了明代垂死与新生并存、腐朽与神奇共生的鲜明特征。
在写作方式上,作者着眼于普及性,采用“论从史出”的写法,所有史事的叙述都先记述具体的事实及其发展变化,然后从中引出结论。既不作艰深的理论分析,也不搞繁琐的史料堆砌,征引少量古籍时,尽可能与叙述话语融为一体,做到行文流畅而无滞碍之感。文字的表述则力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便于广大读者接受。此外,全书配有200幅精美的图片,其中许多是作者多年赴全国各地拍摄的,既辅助读者内容的阅读,也有助于加深阅读印象,这在专业学者所著的通俗历史读物中是很难得的。所有这些,使得这部著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易于“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时,这部历史普及读物还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作者在书中既立足于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又能广泛吸收明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前明史研究前沿、专业的水准。书中关于明代国家管理体制、郑和下西洋、白银货币化、明中期改革、中晚期社会转型、明清易代等诸多聚讼纷纭的热点问题,作者都详述其分歧的由来、争论的症结,然后加以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如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动机,作者在历数各家的看法后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有宣扬明朝国威、扩大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谕各国前来朝贡的目的,也有发展以朝贡为形式的海外贸易的意图。而关于明朝历史上的重要悬案——建文帝的下落之谜,作者列出十多种经典传说故事,既“接地气”,又能给予专业解答,把通俗与专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对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颇有争议的明清易代问题,作者在评述各家意见后指出,评价明清易代的先进与落后、进步与退步,如果从传统国家王朝更迭的角度看,清朝的建立不过是王朝更替中的一环。长期的王朝稳定带来农耕经济的恢复、发展、繁荣,以及专制帝制下的思想统一和文化发展,还包括民族融合与疆域的辽阔,使得清朝在某些方面确实比明朝更进一步。但从帝制形态发展的角度看,清朝继承了明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文化专制与思想禁锢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晚明时代出现的近代思想实行严厉控制,其保守性、封闭性、反动性更加突出,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更加明显。中西交流的停滞、扼杀启蒙思想、推行落后而僵化的专制制度、军事技术停滞不前等,就是清朝统治落后性的突出表现。这些见解都较为客观公允,是令人信服的。
作者长期在民族高校工作,书中专设“明朝的民族和外交关系”一章,对明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提出自己的思考。作者认为,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明代在“定天下于一”的民族观影响下,希望“天下一家”,各民族共享太平之福,制定的民族政策体现了对“大一统”的追求,贯彻了“怀之以恩”和“因俗而治”的理念。因此,明朝中央在管理广大疆域时,分别实行了行政管理(十三布政司、南北二直隶)和军政管理(都司卫所)两大管理系统。虽然在边疆地区不设置流官,也不进行编户齐民,但通过不同类型的都司卫所进行管理,因俗而治,让不同民族保持一定程度的区域自治,而这些地区也对明王朝保持着高度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明朝历史能延续近300年,与明初朱元璋对国家制度的构建和灵活务实的精心设计有着密切关系。这样的研究心得,无论是对于民族工作者,还是对广大的明史爱好者,在了解明代乃至中国古代的民族问题时,都是有益的。
明代的历史异彩纷呈,可书可写的精彩之处还有很多。如晚明党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就很值得关注,希望本书的内容还能更加丰富一些。整体论之,这部《明史》可称之为面向大众的雅俗共赏的断代史佳作。该书先后获评人民出版社“2019年度十大优秀学术著作”,入围“中国好书”榜单(2019年12月),并被广大读者推选为“搜狐文化2019年度十大人气好书”,这样的荣誉实至名归。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