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绣风韵
来源: 黄丽蓉(彝族) 文/图 发布日期:2020-04-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彝族姑娘将精巧的手工技艺穿在身上,展示彝绣之美。

  身为彝家的孩子,我对彝族服装、彝绣饰品有着独特的钟爱。

  我珍藏着两幅身着彝族服装的照片。其中一幅是和一个名叫小妹的彝族聂苏支系姑娘在云南玉溪市峨山县岔河田间的合影。照片上,我俩都穿着彝族服饰,鲜红艳丽的服饰与身后金黄色的油菜花相互映衬,溢满浓郁的彝家田园风情。

  我曾经在玉溪市小街镇工作十余年,没少去镇里的棚租村,于是就认识了彝族姑娘小妹。棚租村是彝族聂苏支系聚居地,当地的彝绣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村里的彝家婶嫂姐妹们闲暇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边聊着家常、边飞针走线的情景,烙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彝绣有从选布备线、裱袼褙到绘画刺绣、拼接装饰,最后成衣的繁复流程。刺绣前,要先把图案剪纸粘在布料上,我的老家属于彝族纳苏支系,母亲婶嫂们都是直接在布料上画好图案照着绣。虽然手法不同,但殊途同归的效果让人惊艳。

  红、白、蓝,不管哪种底色的布料,彝家女子凭着各自生活阅历中累积的丰富想象,将写实风格的日月虫鱼花草,或是抽象了的图腾符号饰条,随心写意地剪成图样或是画在布料上,然后用细密的针线调和搭配颜色,绣出色彩绚丽、喜庆吉祥的绣品。线条流畅,像彝语的韵律那般婉转顿挫;色彩鲜润,恰似自然造化的和谐色泽。也许只有“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的字句,才是彝绣绣花生香、绣鸟闻声的精当注脚。

  在亲手尝试之后,我才体会到,那些用细腻绵密的精巧针脚千针万线绣就的多彩斑斓,不仅有原生态的审美意象、源自生活的丰富想象、追求美好的纯真情怀,也饱含着持久的耐心和细心。就像小妹和我拍照时穿的那套服饰,是她从9岁时就开始向长辈们学习,从生疏到熟练,历时14年才全部绣好的。

  将精巧的手工技艺穿在身上,“领上蒲桃绣,腰中合欢绮”,自然散发出彝族儿女的魅力与风韵。小妹她们穿着彝家传统服饰时,帽子上璎珞条花在额头、耳旁摇曳,与明眸流转相映成趣,顾盼生辉,尽显彝家女子的清秀俊美。而当她们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时,仿佛舞出了一片火红的灵动,令人凝眸驻足。

  一针一线总关情,无论是手帕、鞋垫、桌布、小饰品,还是背衫、挎包、枕套、围腰等组件,每次见到艳丽的彝家绣品,我都爱不释手。我先后收藏了4套彝族服饰。我把它们视为珍宝,只有在火把节、花鼓舞艺术节之类的民族节日时,才舍得穿出来显摆一下。

  眼下,人们越来越追求有品位的生活,民族传统服饰也更受欢迎。周末回家,我时常会碰到母亲和她的几个老姐妹在我家堂屋里围圈而坐,鼻梁上架着老花镜,装着针头线脑的篾箩放在脚边,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在手中绣着围腰、腰带、鸡冠帽等各色饰品。相互交流针法、比对配色,时间就这么被七彩的丝线绣在了布上。不同的想法和手法,决定着各自绣品针脚的疏密、丝线的松紧、色彩的搭配,但绣成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的,都是一个民族延续传承下来的风骨神韵。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