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来源:中国民族报 徐丽曼 梁韶江 发布日期:2025-04-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准确把握“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幼教点辅导员在图书角用普通话给孩子们讲故事。来源: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

  坚持“两个结合”,深化思想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这一重要论断,立足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语言观与“书同文”“语同音”的传统治理智慧相结合,是“两个结合”在党的民族工作和语言文字工作中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了语言的社会实践属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其本质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语言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赋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鲜明的实践意义。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除文盲运动,到本世纪初实现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普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始终是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支撑,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实践品格。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书同文”“语同音”传统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春秋时期的“雅言”可视为通用语言的雏形,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奠定了文字治理框架,北魏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促进了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整合,明清时期官话体系化以及系统规范地编纂《康熙字典》,都是“大一统”治理智慧在语言领域的生动实践。需要强调的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选择、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文化结晶,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织牢精神纽带,夯实情感根基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石。必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精神标识,使各族群众在日用常行中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识,为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奠定深厚情感基础。

  纵观数千年历史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始终是促进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文化纽带。《论语》倡导“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理念,金朝诗人元好问发出“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哲思,清朝政治家林则徐用行动彰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这些以汉字书写系统为载体的经典,体现出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等中华民族特质和禀赋。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了唐朝小学生卜天寿誊抄的《论语·郑玄注》《千字文》,说明在1200多年前新疆与中原地区同样设有私塾,学习同样的经典、书写同样的汉字。党项人骨勒茂才完成了西夏文和汉文双义双音对照的工具书《番汉合时掌中珠》,为党项人规范学习汉语文提供了参照。清末,北京振北石印馆印行了《新译蒙汉千字文》,属于蒙古文、汉文合璧,并用满文标注汉字音,后被收录于《清代蒙古文启蒙读物荟萃(全2册)》。可见,中华各民族都历来重视学习使用通用语言文字。

  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了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普及,经国务院批准,从1998年起,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简称“推普周”)。2020年,我国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率达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将达85%。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工作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弘扬,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语言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创新赋能机制,拓宽实践路径

  今天,大力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也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有助于深化各族群众对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理解,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自觉行动。把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来抓,这是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要构建多维协同的实践路径,高质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在治理维度上,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语言文字工作管理体制,持续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

  在教育实践中,要强化价值引领,通过国家统编教材,系统阐释各民族共同选择、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历史叙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与汉字书法、诗词典籍等文化载体深度融合,借助新媒体技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创新表达与广泛传播。

  在发展赋能层面,要聚焦民生需求,围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设计“语言能力+职业技能”融合课程,针对老年群体、易地搬迁群众等不同群体,分众化开发生活场景化语言培训模块,形成精准识别需求、科学培养能力、有效转化成果的完整支持链。

  【作者简介:徐丽曼,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梁韶江,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2022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2JDSZK018)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