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
来源:中国民族报 吴德军 发布日期:2025-04-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青海省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融,全省现有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28个民族乡。青海承东启西、联疆络藏,自古以来是戍边守关、经略西部边疆的枢纽,在国家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青海各项工作的主线和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任务来抓,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载体,推进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

  坚持高位谋划推进,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青海省高规格召开省委涉藏工作会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推进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一系列管长远、管根本的工作机制和务实举措。每年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全会、省两会都深入学习传达和研究部署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宗教、涉藏等方面工作的专题会议精神,对民族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青海省委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必检内容和巡视监督重要方面。建立了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和新的民委委员机制,将委员单位扩大到党委、政府、群团的45个部门,形成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做好民族工作的合力。省人大定期专题询问民族工作,省政协将“铸牢”工作纳入双月协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制定省级示范创建测评指标体系,创新建立创建专项奖励、示范动态管理、第三方评估、模范典型表彰、专业队伍保障等长期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创建工作由“数量领先”向“示范引领”转变。

  坚持“富脑子、聚人心”,巩固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青海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全省宣传思想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等,加强“五史”“五观”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出台加强干部、学校“铸牢”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将“铸牢”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学院教学计划和主体班次,完善大中小学一体衔接的“铸牢”专题课程体系,高校全部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常态化开展“铸牢”宣传宣讲和主题实践活动,连续43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连续21年派万名干部下乡进村入寺宣讲,连续12年开展寺庙法治宣传月活动,用带有“泥土气”“糌粑香”的方式,把党的声音和惠民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

  推广使用青海民族团结进步LOGO,加强“道中华”“青海石榴籽家园”等网络文宣平台推广使用,在网络空间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好声音。依托科研机构、高校成立“铸牢”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形成研究成果24项。高质量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青海卷》,挖掘宏觉寺、查朗寺、唐蕃古道等历史古迹的文化价值,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高规格举办“铸牢”论坛、文学笔会、作家采风等活动,拍摄专题纪录片,创作巡演《那时·金银花开》《一江清水向东流》等精品力作,全方位展现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各族人民感恩奋进的时代风貌,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更加强大。

  坚持丰富平台拓展载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始终把促进各民族“三交”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青海主动融入全国发展大局,发挥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扩大同中东部省(区、市)互惠合作,支援合作资金项目向“三交”倾斜,实施“三项计划”“十项行动”,为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跨区域广泛接触交流创造条件机会,2024年实施51类“三交”项目,推动基层干部、青少年、各族群众走出青海、融入全国。目前,青海20多万各族群众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经营拉面产业,雪山上的牧民球队闯进贵州“村超”,草原上的足球少年走进北京工人体育场,炕头上各族绣娘的绣品摆进国际进博会,“三交”载体平台不断丰富,频次规模空前增长。

  充分发挥城市促进“三交”的平台作用,为各民族融入城市创造更好条件。青海省各大城市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管理水平,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创新打造社区“石榴籽家园”300多个,广泛开展“结对子”“手拉手”“百家宴”等社区联谊活动,推动各民族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满姻缘。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举办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电视大赛,由青海省民宗委组织实施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汉藏对照全文版即将出版发行,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青海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把生态报国作为践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最好实践载体,扛牢守护“中华水塔”的政治责任,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打造世界盐湖产业基地,钾肥产量占全国的77%,为端牢中国饭碗、支撑新能源、发展新材料作出了青海贡献。着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青海绿电点亮了北京大兴机场、杭州亚运会赛场。着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三江源溯源之旅、雪山探秘之旅、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之旅享誉国内外。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青海成为全国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产品品质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青睐。

  党中央十分关心和支持青海发展,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持续加大对青海支持。“十四五”以来,国家支持青海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19.53亿元,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富脑子、聚人心”摆在突出位置,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财政始终保持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全力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全省近54万各族群众实现脱贫增收,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多,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青海省和所辖6个自治州相继出台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地方性法规,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法定责任。省民宗委指导自治地方以“铸牢”为主线开展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修订工作。研究起草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律的草案稿,作为青海代表团向全国两会提交的议案,为国家相关立法作出了青海贡献。

  青海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民族事务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对法律的信仰。积极推进“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每年抽调近千名干部深入1900余座寺观教堂开展法治宣讲,创新命名“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寺观教堂”34个,培养建档乡村、巾帼、寺观教堂等3类“法律明白人”1.5万人。实施川甘青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推动交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风险隐患防范协同联动。积极推广果洛“班玛经验”、玉树“强村带寺”等创新经验,涉藏州县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安定和谐。

  坚持构建大创建工作格局,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青海省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纲”和“魂”,贯穿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积极构建政治引领、党建统领、党政同责、社会同创、全民共建的大创建格局,健全完善测评体系、规范评审程序、健全退出机制,确保示范创建典型始终立得住、叫得响。

  着力提升创建内涵,切实把“铸牢”作为创建工作的评价标准。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开展铸牢“十进”活动,推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宗教事务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向“铸牢”主线聚焦。构建实体化宣传阵地,充分利用现有历史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培育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场馆、主题公园广场,设立民族团结主题户外宣传标识。青海省每5年、市州每3年、县区每2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通过广泛宣传报道模范事迹,营造学习模范、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青海省有28个(名)模范集体模范个人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

  下一步,青海将站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和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统筹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发挥创建载体作用,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青海各项工作的主线,确保各项举措都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省委工作要求、体现省情实际,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作者系青海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