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程志浩 石福才 发布日期:2025-04-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当前,人工智能(AI)迅猛发展,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全过程,能够推动文化保护、传播、体验等多个环节产生积极变革,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全方位数字化采集,留存文化基因。运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融合的数智技术,有助于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数字化采集。例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进行较为精准的识别和数字化存储,加快建立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据库及多样化的检索系统。运用3D建模技术,可以将传统节庆及文化仪式中的道具、场景等进行数字化还原,完整留存其特有的文化形态,这种全方位的数字化采集如同保存了“基因库”。

  助力文物保护与修复,延长文化遗产寿命。文化遗产历经时光磨蚀,往往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损坏,如古建筑遭受风雨侵蚀,传统手工艺品出现破损等。在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方面,人工智能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对受损文物图像进行分析,预测其原始形态并进行建模,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古建筑由于长期受到自然环境影响,会出现外墙褪色、漆面剥落等问题,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图像修复技术,根据古建筑保存较好的部分,结合历史资料和文物风格,对受损部分进行智能修复模拟。此外,还可以通过环境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文物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提前预警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的风险点位,实现智能化的预防性保护。

  实现精准化传播,触达多元受众。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下,由于传播渠道有限、信息针对性不足,对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难以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技术,能够根据不同受众的兴趣爱好、地域、年龄等特征,实现精准化传播。例如,一些短视频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用户浏览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为用户精准推送符合其兴趣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提高了传播效率和效果,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跨文化传播,减少交流障碍。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语言的差异常常成为跨文化交流传播的障碍,智能翻译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智能翻译技术已经取得显著进展,能够实现多种语言之间较高准确度的实时翻译。在对外传播中,利用智能翻译技术,可以将各民族文化作品,如文学作品、音乐、影视作品等,快速翻译成多种语言,推向国际,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强化沉浸式体验,激发情感共鸣。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需要知识传播,也需要情感认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新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沉浸式文化体验方式,使人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目前,一些博物馆把VR技术运用于展览,使参观者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沉浸式体验各民族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等,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实现互动式创作,促进传承创新。通过人工智能创作工具,人们可以参与到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创意与民族文化元素相结合。例如,一些音乐创作软件为用户提供旋律、节奏等素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组合编排,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在绘画领域,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生成绘画草图,用户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创作出各种风格的绘画作品。这种互动式创作方式,不仅激发了大众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兴趣,提高了参与度,还为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智能化内容生产与传播技术,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机遇。要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深度融合,为人工智能发展厚植文化底蕴,也将民族文化推向更大的舞台。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办公厅)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