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归海:清代西域风土诗与民族交融书写
来源:中国民族报 彭志 发布日期:2024-12-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新疆阿勒泰喀纳斯风光。新华社记者 陈朔摄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大地上一片博大而神奇的土地。当古代士人游历、流寓西域时,或被“三山夹两盆”的别样地貌特征震撼,或被浸润少数民族色彩的风俗吸引,便会将旅途、生活之中的所见所闻化为纸笔间的风土诗。

  风土诗是指展现某个地区情貌特征的诗歌类型,内容上主要包括山水风物、民俗风情、掌故士习等,体类上则有竹枝词、棹歌、杂咏等。清代西域风土诗的内容丰富厚重,在地性尤其显著,且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是彼时西域与中原地区交流融合的生动体现。

  勾勒山水风物

  由中原地区进入西域的清代士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高耸山峰、蜿蜒流水等为代表的风物,这些不同于中原的景观,激发了他们努力去观察、书写,以笔墨字句将或壮美或优美的景致生动记录下来。据史料可知,清代较早进行西域山水风土诗创作的当以岳钟琪为代表。

  岳钟琪,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人。雍正年间,他屡征准噶尔,立下赫赫军功,有“三朝武臣巨擘”的美誉,官拜宁远大将军,在其《姜园集》《蛩吟集》中,有多首西域风土诗。岳钟琪在东天山库舍图岭上创作的《天山》一诗艺术价值较高,“偶立崇椒望,天山中外分。玉关千里月,盐泽一川云。峭壁遗唐篆,残碑纪汉军。未穷临眺意,大雪集征裙”。该诗将一位叱咤沙场的将军登高远眺的豪情及因斑驳遗迹带来的无限喟叹形象地刻绘出来,无怪乎“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李调元激赏其诗“于军旅之间,辄寄啸于笔墨,边塞诸作多慷慨悲歌之气”。

  此外,清朝其他士人的西域风土诗也不乏佳作。

  宋弼,字仲良,号蒙泉,山东德州人,官至甘肃按察使。任职西部边陲时,宋弼写有《西行杂咏》组诗,其二“敦煌西去古伊州,北倚天山雪水流。都护牙旗今万里,犹存部落奉春秋”一诗,描写了哈密北倚天山,因此得以有积雪融化后的水源灌溉农田,并说明清廷大军驻扎在巴里坤,以此为屏障护持广袤的西北疆域。

  成书,字倬云,号误庵,穆尔察氏,历任盛京兵部侍郎、哈密帮办大臣、叶尔羌办事大臣。成书的《伊吾绝句》组诗颇为灵动,其九“沙碛无边数百程,怪风终日断征行。天涯孤客须缄口,山鬼迷人唤姓名”,该诗以写实笔法描绘了辽阔的十三间房戈壁无日不刮起阵阵怪风,导致行人迷途不得路而失踪甚至死亡。

  薛传源,字河明,号资堂,亦作芝塘,江苏江阴人。薛传源的《竹枝词》组诗对西域的山水风物进行了细致描写,其一“八道沟西疏勒河,月牙泉水清无波。苹婆杏李占繁实,只看春来风信多”,该诗生动展现了疏勒河、月牙泉之美,以及各种水果挂满枝头的丰收景象。

  刻绘民俗风情

  有清一代,朝廷不断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和治理,满、汉等各族官员源源不断地被派遣到西北边陲任职。当中原士人在西域生活得越来越久后,便渐渐知悉当地的习俗人情。这些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民俗风情,成了清代士人热切关注并乐于书写的对象。

  庄肇奎,字星堂,号胥园,浙江嘉兴人,曾任云南永北同知、广东布政使。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庄肇奎因事被遣戍伊犁,在此期间写有《伊犁竹枝》组诗,其十六“一双乌拉跪阶苔,库库携将马湩来。好饮更须烧一过,胜他戴酒出新醅”,该诗描绘了伊犁人的着装和饮酒场景。乌拉即软底皮靴,库库即筒装马乳酒,诗作用只言片语即绘制出一幅栩栩如生的西域民俗风情画卷。

  祁韵士,字鹤皋,号访山,山西寿阳人,官至户部郎中。嘉庆十年(1805年),祁韵士因罪发配伊犁,亲躬西北边陲,对西域的名胜古迹、民情习俗尤为感兴趣,发愿以诗歌记述沿途见闻,其组诗《西陲竹枝词》便是典范。其中,《英吉沙尔》一诗这样写道:“重重远戍见烟霏,雪霁春融百草肥。大食遗民歌鼓腹,瓜囊杂饱倚斜晖。”英吉沙尔位于新疆西南边,短短四句诗扼要交代了该地的气候和物产。

  再看成书与薛传源的作品。成书的《伊吾绝句》其四“早耕晚获看农忙,一熟须教歇两荒。蔡巴什湖四千亩,三秋麦豆始登场”,该诗生动描写了蔡巴什湖屯地繁忙的农耕场景,二月开犁,九月收获,丰收、复种穿插进行。薛传源的《竹枝词》其四“怒马鲜衣伯克来,海兰达尔俨趋陪。把斋已了喧街巷,男妇欢歌入则回”,该诗惟妙惟肖地展现了男男女女游走于西域街巷的热闹场景。

  志锐,字伯愚,号迂安,宣统三年(1911年)从杭州调任伊犁将军。在新疆期间,志锐撰有多首风土诗。其中,《伊犁杂咏》一诗“一羊分裂夸余勇,尚斗流风漠北多。我到蒙旗扎哈沁,掼交曾见拗明驼”,于光绪年间作于伊犁,描绘了西域境内的蒙古族、哈萨克族抢羊及拗骆驼的习俗。

  摹写掌故士习

  除了书写山水风物、民俗风情之外,清代西域风土诗中还有关涉当地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遗闻轶事的描写。西域广袤土地上既有长久历史积淀之下多民族交融的文化传承,又不乏文化交流互鉴之后形成的丰富样态。从中原地区踏入西域的清代士人,亦将读书人的一些习惯带入。

  纪昀,字晓岚,别号石云,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受卢见曾案牵累而获罪,纪昀遭革职并被发配至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期间,纪昀撰写了《乌鲁木齐杂诗》154首,包括风土22首、典制10首、民俗38首、物产66首、游览15首、神异3首,几乎囊括了乌鲁木齐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在清代创制西域风土组诗而登峰造极者当首推纪昀。

  《乌鲁木齐杂诗》典制部分主要关涉西域的规章、制度、法令等,枚举三首以见其特点。《典制》其二这样写道:“炉烟袅袅众香焚,春草青袍两面分。行到幔亭张乐地,虹桥错认武夷君。”清廷曾部议在乌鲁木齐建立文庙、武庙,因兵力原因尚未建成,人们便以设帐祭祀予以替代,推尊孔子、祭祀关羽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从中亦可见孔子思想、关公文化在西域的播扬、生根。《典制》其七“烽燧全消大漠清,弓刀闲挂只春耕。瓜期五载如弹指,谁怯轮台万里行”,该诗描绘了由眷兵、差兵组成的屯田制度,该项制度有利于边疆开发及垦荒生产。《典制》其九“户籍题名五种分,虽然同住不同群。就中多赖乡三老,雀鼠时时与解纷”,记录了由民户、商户、兵户、安插户、遣户等五户组成了乌鲁木齐的户籍管理制度,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促进西域各民族更深程度的交融。

  成书的《伊吾绝句》其二“汉有裴岑威绝域,唐惟陈国纪殊勋。残碑传刻无真本,枣木翻雕火药熏”,首句“裴岑”指巴里坤尖山子的汉敦煌太守裴岑勒石,次句“陈国”指哈密南山口唐姜行本纪功碑上著录的唐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三、四句说的是两块碑刻因字迹漫漶、笔画剥落,当地人便以木板翻刻,并烘以火药,使其更接近原貌。

  福庆,字仲余,号兰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任喀喇河屯厅理事通判。福庆的《异域竹枝词》其十三“而今惠远方城固,阛阓欢声溢四郊”,该诗记述了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廷出兵平定准噶尔叛乱,描绘了惠远城街市充满欢声笑语的热闹场景。

  清代西域风土诗中不乏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汉、维吾尔、回、哈萨克等民族的服饰文化、生活习俗及信仰的描写,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文化观照的可能。清代西域风土诗趋向于实录化的特征,使得诗作成为具有可信度的史料,在正史、方志构筑的地域历史书写之外,提供了另一种充满情感地记录边疆史的方式。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