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商文化 古韵新风
来源:中国民族报 黎滩 廖靖靖 发布日期:2024-10-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湖南省洪江市,古称黔阳,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自古便是水陆交汇的要冲,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作为武陵地区历史上贸易交往、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见证,这座古城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以其灿烂的商业文化和深厚的民族情谊,诉说着民族团结进步的佳话。

流经洪江古城的沅水。 黎滩摄

  

洪江古城: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见证

  洪江古城因沅江水运贸易而兴盛,曾是湘西南地区总揽滇、黔、桂、湘、蜀五地的物资集散地,它以贩运桐油等物产而闻名,其经济地位在当时可谓举足轻重。

  洪江的贸易交往活动历史悠久,肇始于战国时期的驿站,发展于唐宋的草市,鼎盛于明清的商品贸易。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洪江经济活动兴起的地利条件。聪慧勇敢的洪江人凭借“百货转运之枢纽”的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水运贸易。洪商将本地的木材、桐油、白蜡、药材等特产运往外地,同时又将外地的食盐、丝绸、布匹、百货等运回洪江,再转销到周边地区。

  明中叶以后,洪江逐渐成为湘西南地区的商业重镇,各地商人和寓客不断涌入,他们在沅江边或开设商号、或建立会馆、或经营洪油、或兴办钱庄……各行各业,百工荟萃,使得五溪之地的商业活动蓬勃发展。据史料记载,当时洪江城内有大小街道数十条,商号、店铺、作坊、会馆、客栈、钱庄、镖局、洋行等场馆遍布。

洪江仿古商业街。黎滩摄

  清乾隆初年的《洪江育婴小识》描写了洪江货物集散各地的盛况:“当是之时,列肆如云,川楚之丹砂、白蜡,洪白之胶油,木材之坚美,乘流东下达洞庭,接长江而济吴越,连帆大舳衔尾而上,环货骈积,率以花布为大宗。南连桂林,西趋滇黔,利市三倍。”可见,武陵山区的物资通过沅江及清水江、洞庭湖、长江等四通八达的水系,或进黔入川抵桂,或达吴越沿海地区,甚至远销海外异邦。

  上述特产中,以桐油最为著名,产量大、品质优良、油号众多、利润丰厚。据《湖南实业志》记载,洪江“鼎盛时期,(桐油)同业有十六七家之多,运出桐油达二十万担以上,值七百万元(银元)”。

  明清的洪江古商城,商业繁荣,沅巫两岸千帆竞发。当地民谣唱道:“汉口千猪百羊万担米,抵不上洪江犁头嘴。”每当天空破晓,洪江码头便商船络绎不绝,人群熙攘,百货骈集。清代著名文人王炯在《滇行日记》中有“烟火万家,称为巨镇”的记载,当时的洪江已是“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的繁华景象。

  

商贸互动: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纽带

  洪江古为“五溪蛮”之地,汉、侗、苗、瑶、土家等民族在此聚居。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多样、生产方式不同,经济形态上的差异决定了各民族相互依存与互补共生,频繁的商品买卖、交换促进五溪地区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推动着不同区域各民族凝聚成难以分割的经济共同体。

  早在宋代,中央王朝在经略西南民族地区时便积极开设与少数民族进行交易的官办贸易市场,以期通过商品交换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则对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治理。

洪江古商城牌坊。 黎滩摄

  清雍正七年(1729年),为加速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清政府疏浚清水江(沅江上游河段),“自此至湖南黔阳县总一千二百余里,始遄行无阻”。同治年间的《黔阳县志》也描述了当时黔阳县的托口市转运沅江上游苗疆的木材贸易:“(托口)在县南四十里原神里,为渠水入沅之地,上通贵州苗峒。巨木异材,凑集于此。官之采办与商之贸贩者,多就此编筏东下。”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记载,是年,贵州集结154艘船只结队下洪江,采购粮盐物品,往返航程近千里。这均说明洪江在西南地区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依托水运沟通着西南腹地,成为沅江流域各民族商贸交往的货物中转站。经济上的依存性和互补性有力地推动了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

  商贸活动不仅促进物资的流动,也推动着物网中流动的人群和文化的交流。作为湘西大都会,洪江吸引着各地的商客纷至沓来,他们在雪峰山下经商、立业、安家,与当地的苗、瑶、侗等民族互动共生、交流融合,共促商贸繁荣。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客籍人口剧增,使得洪江逐渐演变成一座多元包容的移民商城。

  历史上,各民族在沅江两岸互嵌共居,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商业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洪江古商城即是记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凭证,古城内不同地域的文化和习俗和谐发展,依山傍水而建的窨子楼青瓦灰墙、飞檐翘角,既有徽派的建筑风格,又具有湘西地域特色;苗族的吊脚木楼、客籍的祠堂庙宇与各地商帮会馆等浑然一体,蔚为壮观;苗族、瑶族的白帝天王祭祀、汉族商人的迎神庙会、排工的沅水号子与黔湘戏曲表演交相辉映。沅江流域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呈现出丰富、互鉴、共美的人类生态图景。

  

洪商文化:经商之道与家国情怀的交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印记,洪江以深厚的洪商文化而熠熠生辉。2022年3月,电视剧《一代洪商》在全国热映,该剧重现了20世纪初洪江商业贸易的辉煌往事,谱写了湘西儿女心系天下、保家卫国、舍生取义的爱国壮歌,堪称“一曲经商之道与家国情怀的宏大交响”。

  洪江自古以来便是群商汇聚之所。洪江商客来自五湖四海,带着各自地域的文化特色,在这片五溪之地互动交融,形成了诚信为本、善德永存的洪江商帮文化,将追求诚信、注重商德、灵活多变、回报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在商贸活动中,诚信、勤劳、智慧的品质被洪商视为圭臬,他们以诚待人、以信取胜,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商业奇迹。

  洪商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仅体现在其商业实践的智慧上,更在于其情怀底蕴。洪商不仅仅追求个人的利益,更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受湖湘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洪商经世务实,心系天下,怀有浓烈的家国情怀。洪商资助文教、修桥筑路、赈济灾民的善举有据可循,清光绪年间,洪江商绅、会馆及乡贤就曾捐资兴办多所学堂。在近代国家危亡之际,洪商亦殷忧国运,投身革命运动,积极参与创办“洪江会”,反帝反封建;抗日战争时期,洪商捐钱捐物,发展民族工业,甚至投身抗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壮丽的红色诗篇。回眸往事,洪商秉持着义利兼修、忧国忧民的商道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洪商给洪江带来各地的商品和文化,演绎着湖湘的工商业文明。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洪商文化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和”文化。洪江商人注重和谐共生、互利共赢,在商贸往来中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深谊长和文化交流。这种“和”文化不仅体现在商业上,也渗透到了洪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中。它似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洪江的各个角落紧紧相连,使得这座古城在历经千年世事变迁后,依然能够保持着别样的魅力和活力。

每逢传统节日,洪江古商城人如海、灯如潮,热闹非凡。田文国摄

  钩沉洪江商业史话,洪江古韵依旧绵延。走进洪江,穿梭古商城,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商业活动繁盛、文化交融的年代。古城的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黛瓦,似乎都在诉说那段辉煌的历史。

  新时代以来,洪江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理念践行于地方发展之中,积极发扬洪商“和”文化,厚植家国情怀,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商贸交流会等活动,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古韵新风,千年古城绽放时代风采。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