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城遗址位于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境内,是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上的军事重镇,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留存规模宏大、完整的汉唐古文化遗址,集中反映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开发、文化互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骆驼城为汉代表是县治所、魏晋时期建康郡遗址。表是县为汉武帝时所辟“河西四郡”之一酒泉郡的属县。公元180年,表是县发生大地震,另选县址、重筑新城。这座重筑的新城就是现在的骆驼城遗址。前凉时,表是县升格为建康郡。397年,北凉政权建立,以建康郡为都城。建康郡经历前凉、前秦、后凉、北凉、北魏、北周,于隋代撤其建置。695年,唐朝置建康军,属甘州镇(张掖)节制。唐代大历年间遭遇战乱之后,史书几乎再无关于骆驼城的记载。
高台骆驼城遗址。
骆驼城是古代丝绸之路联系甘州、肃州的中转站,战略意义十分重要。由此往北20余公里,可经黑河正义峡,直达居延;向南10余公里,经祁连山,可进入青藏高原。汉晋时期,河西社会局面相对安定,骆驼城实现较快发展。匈奴卢水胡首领沮渠蒙逊在建康郡割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历史上唯一的卢水胡政权——北凉。骆驼城作为卢水胡政权最早割据的军政要地,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十六国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事实。在唐代,骆驼城作为河西节度使辖下建康军驻地,是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驿站与军事据点。这里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经济贸易活跃的区域,遗址留存的大型夯土城建和汉唐河西军事边城建筑,反映了古代建筑文化的辉煌成就。
骆驼城既是粟特部落进入河西走廊后的落脚点,也是前往中原的新起点,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沿地带。
4世纪以后,自西域迁徙而来的众多粟特人落籍河西建康郡,活跃在骆驼城一带。如,《周书·史宁传》记载的凉州刺史史宁,新疆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载的史祐孝,宁夏固原出土墓志记载的史索岩,《唐书》记载的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均是魏晋至隋唐时期落籍建康的史姓粟特代表人物。其中,617年率部归唐的平凉郡都尉骠骑将军史索岩,来自与当时薛举等陇右割据集团势力相当的史姓粟特家族。
骆驼城周围规模庞大的古墓群,以及出土的精美丝绸、墓葬壁画砖和纪年简牍文书,是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以及河西社会的重要资料。
骆驼城墓群出土的魏晋牧马骆驼图壁画砖。
骆驼城墓葬壁画砖再现了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生活场景,内容涉及绿洲屯田、西塞牧猎、交通出行、歌舞宴乐、远古神话等。敦煌早期洞窟壁画中动物的画法和造型,与以骆驼城为代表的河西魏晋墓葬壁画艺术风格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马蹄寺早期石窟中部分供养人的画法和造型,也能从以骆驼城为代表的魏晋墓葬壁画艺术中找到渊源。骆驼城的存在本身就是农、牧、商业文明交汇的历史证明,在此出土的牵马胡人俑以及壁画砖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征。
高台县骆驼城南苦水口墓葬出土的帐居图画像砖。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骆驼城历史遗存不仅继承了中原地区常见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题材注重世俗社会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为其他地区少见。骆驼城出土的木板画、彩绘木器、彩绘壁画砖,全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各个层面,画中所表现的农耕、畜牧、蚕桑、狩猎、军事、屯垦、坞堡、车舆等内容,成为研究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各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料。
骆驼城墓群内汉晋时期斜坡墓道洞室墓、斜坡墓道覆斗顶三室墓等建筑技术,是中原丧葬文化西渐的历史佐证,充分反映了河西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态变迁过程,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骆驼城遗址发现的墓志、文物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反映了骆驼城的变迁轨迹与文化融合进程,体现了河西走廊各民族密切联系、共同发展的史实及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要深入挖掘和展示骆驼城遗址所承载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作者单位:蒋超,河西学院;王生玉,高台县委统战部)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