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宁明县明江镇土司墓出土的明代金凤饰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思明府土司家族墓地。 付广华摄
宋代至清代,在广西左右江一带活跃着思明黄氏土官。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中,掌管思明府(州、路)的黄氏土官始终心向中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维护了祖国南疆的安全,谱写了壮族土官爱国守边的历史佳话。
亲宋远交,守护边疆
唐宋时期,在今中越边境一带,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羁縻州峒,思明州就是其中之一。思明州辖域主要位于今广西宁明县东部和东南部,与越南北部的岱侬土司毗邻而处,思明土府治所位于今宁明县明江镇。
宋代李曾伯《可斋杂稿》记载,南宋宝祐年间(1253年—1258年),思明州官黄炳“诸女皆嫁交国”,与交趾的土官们保持着姻亲关系。然而在政治上,黄炳始终认同在南宋治下。
元代,思明黄氏纳款入贡,正式受封为土官,思明州升格为路。思明土官正式升级为一路总管,成为管辖左江流域思明州、思陵州等九州五县的大土司。《元史·世祖十四》中有“左江总管黄坚”的记载,说明思明黄氏当时盛极一时,统领整个左江地区。
明代,思明路改为思明府,位列“大边藩”,其地位更加凸显。元末战乱时期,安南趁机侵占思明府所辖领地。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次派人出使安南索还被侵占郡县,均未成功。明朝因此筹划讨伐事宜。思明土知府黄广成选派弩手土兵从征,作为向导为明朝大军开路。战争前后,其辖下黄威祐等两人被授予丘温卫指挥佥事,陆彦通、黄贤明被授予隘留关指挥所千户,还有4人被授予百户。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思明土官归附,清朝仍允许其担任土官知府。雍正十年(1732年),思明土官知府黄观珠上书,表示愿意将安马、洞郎等50个村让归流官管辖。其后,安马、洞郎等50个村改由宁明州管辖,思明土府更名为思州土州,主要在原府城东部一带,共计36哨。
思明黄氏土官始终保持对朝廷的忠诚,即使内部因为争袭或争地引发争斗,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勾结境外势力的事情,反而重视派遣土兵防守边境地区的隘卡,维护边疆安全。
崇儒尚礼,更新文化
明代开始,思明府设有流官,以佐理政事。在翰林学士解缙等外来流官的影响下,思明黄氏土官及民众逐渐认识到儒家文化的重要性,推广儒学教育和科举考试。
清康熙《思明府志》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思明土府创立当地第一所书院太子泉书院。明代黄士俊《思明府建学记》记载,思明土官知府黄承祖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建立思明府学。通过学校教育,儒学在桂西左江一带得以广泛传播。
黄氏土官崇尚儒家文化的举措得到人们的认可。据明代黄福《黄忠宣公文集》记载,曾任南京工部尚书的黄福写信给黄广成,称赞其“涉猎经史,作为文章,礼士夫,善骑射,邻土贤之,僚属德之,守称得人”。此后,接任的土官知府黄道、黄旸等人,都非常好学。康熙《思明府志》收录了《太守黄世兴问俗》《太守母教族读》《太守黄承祖训读》等篇章,彰显了黄氏土官对读书和儒学的重视,这也是黄氏土官顺应历史潮流、认同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
清代以后,黄氏土官尊崇儒学的思想得到了延续与发展。由于府学在战乱中毁圮,思明土官多次倡议修建。康熙十年(1671年)土官黄戴乾修建府学,规模宏大。之后,土官黄维鼎自愿捐出一处公馆地基供创建府学之用,还延师训颂其子,寒暑不辍。
与此同时,思明黄氏土官及当地社会受中原文化影响,在节俗等方面亦仿效中原。康熙《思明府志》记载,思明府在立春时会举行迎春活动,塑土牛作芒神,设演春戏,聚餐饮酒为乐。端午节时会门悬艾草,饮雄蒲酒,包长粽。土官不仅设酒席会僚宾,还举行射箭、渡龙舟活动。
由此可见,受儒家文化和礼俗影响,思明黄氏土官及当地民众尊崇儒家文化,认可读书的重要价值,参与风俗改革,重塑地方文化。
奉祀官神,心系中华
在明代,思明府官方祭祀颇为兴盛,主要以城隍、孔子、关帝祭祀为主,辅以其他祭祀对象。这不仅有中央政府重视的因素,也是历代思明土官加以扶持的结果。思明府虽为土官治理地区,但也派有同知、通判、儒学教授等流官,对土官祭祀行为产生影响。在流官看来,城隍神的祭祀非常重要,要朔望行香,发挥“助国之功”。
广西之有城隍,从唐代已经开始,但大多在东部郡县。据文献记载,思明府建城隍庙,始于土官黄忽都。明洪武二年(1369年),黄忽都归附明朝,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去世,因此推测黄忽都建城隍庙在1378年之前。同一时期,思明府与田州府相继建城隍,这应该与洪武年间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完善城隍制度有关。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将传统城隍制度化。广西土官为表明对中央王朝的臣服,主动建设了城隍庙等庙宇建筑。明中期之后,城隍建设与城隍祭祀已成为广西土司制度的一部分。
文庙,亦称孔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地方上常常与儒家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教祀结合的庙学体系。明万历建学以后,文庙祭祀成为可能。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土官知府黄承祖、同知朱鸣时建成思明府文庙,有正殿一座,规模宏敞,东西有两庑。建有仪门一座,左边为名宦祠,右边为乡贤祠。左右八字墙兴贤牌坊,左礼门,右义路门,前照壁墙。仪门外为更衣所,正殿后为启圣宫正殿。左为明伦堂正殿,右为文昌祠。周围全部建有墙垣。
关王庙,也称关羽庙、关帝庙,是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元代中后期,思明土官黄克顺在思明路所辖地区建立了关王庙。但明嘉靖《广西通志》在记述思明府坛庙时,没有提及关王庙,很可能此时已经毁圮。到了清康熙年间,思明府再次将关王庙建设提上日程:先是崔上焕捐修前座,尚未兴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郑之宸又捐修后座,改建于文庙之左。随着关羽被追封为“武圣”,对关羽的崇拜在思明府一带更加兴盛。光绪《宁明州志》记载了明江关帝庙概况:“明江亦有关帝庙,在东门武圣街,坐北向南。” 可见,关帝崇拜在思明府之地非常兴盛,甚至还以“武圣”专门命名了关帝庙所在的街市。
思明府创建的文庙及关帝庙等祠庙建筑,体现出思明土官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无论是长期存续的城隍神崇拜,还是后来居上的孔子崇拜,都是中央王朝持续统治的象征。
一千多年间,广西思明土官始终保持着对中央王朝的忠诚,守护着边疆安全,崇儒尚礼,改良风俗,心系中华。广西思明土官是中国西南边疆土官守土有功的典型。历史上,绝大多数土司都保持着对中央王朝的认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守护着边疆安全,共同谱写了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和美乐章。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员)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