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采芣苢
来源:中国民族报 周学朝 发布日期:2024-08-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车前草。资料图片

  第一次知道“车前草”这种植物,是我八岁的时候。

  那是一个酷热的夏天,我得了尿频症,母亲为我到处求医问药,花了不少钱都不见好转。隔壁一位热心肠的邻居大妈知道情况后,告诉母亲,说有一个蛤蟆衣的小方子可以试一试。

  蛤蟆衣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名字的由来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它一般长在山野、路旁、花圃、河边等地,而这些地方也是蛤蟆经常出没的地方。它还有另一个名字——车前草。

  母亲在院子外路边采了几棵车前草,洗洗放入锅里煮汤给我喝。如此这般喝了几天后,我的病果然好了。此后,母亲见人就说:“真是单方气死名医啊。”我则记住了“车前草”这个名字。

  没想到一向被人们忽略的小草,竟然还能治病。或许是出于知恩图报的心理,此后,每当路过有车前草生长的地方,我总会绕开走过去。再后来,我到城里读书,较少能见到车前草。每逢学校放假回家的时候,我都要到路边、河沟或山野,采上一些车前草晾干,带到城里备用,着急上火时用来泡水喝。

  其实,车前草入药治病的例子,在古代早已有之。相传,汉代名将马武带领军队出征武陵时,由于地形生疏打了败仗,被围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时值盛夏,又遇天旱无雨,军士和战马都因缺水而得了尿血症,战士们焦急万分。一个叫张勇的马夫偶然发现有三匹患尿血症的马不治而愈,寻根追源,只见地面一片像牛耳形的野草被马吃光了。为证实其效果,张勇又亲自试服,效果确好,于是报告马武。马将军大喜,问此草长于何处?张勇用手一指说:“就在那辆车前面。”马武笑曰:“此天助我也,好一个车前草。”当即命令全军食用此草,服后兵士果然痊愈。“车前草”一名也因此而来。

  随着“多喝了几瓶墨水”,我还知道,车前草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也被广泛描写和赞美。

  在《诗经》中,车前草被唤作“芣苢”。《周南·芣苢》只有短短六行,简洁明快,音韵节奏自然转和,乡野女子的欢快怡然之情跃然字里行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烟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遥想山野之间,影影绰绰,几位女子穿着长裙,挎着竹篮,在一片车前草前,伸长纤手采,掇着茎叶采。她们一边采摘一边歌唱,歌声回旋在山野中,惊飞了树头的春鸟,拂亮了一湾春水,女子的身影在清凌凌的碧水映照下,愈显风姿绰约。

  清代文学家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价此首诗歌:“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唐代诗人张籍与车前草也颇有故事。张籍因用功过度而患严重眼疾,好友韩愈从千里之外遥寄车前子,给他饵食配药,以求治愈眼疾。张籍感念其情谊,作诗《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留念:“开州午日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病眼,三千馀里寄闲人。”

  南北朝时期,北魏诗人陆凯千里迢迢驿寄梅花,表达对友人范晔的深厚友情,谱写了一段千古佳话。而谁能说为治疗友人的眼疾,三千里外邮寄车前子的故事不让人感动呢?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车前草,可以清热降火,渗湿止泻,利尿通淋,止烦下气。车前草在中医中叫作“平车前”,全棵入药,味甘性寒,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由此可见其在医学上的功用。

  车前草药食同源,古今有之。明代周定王朱橚在《救荒本草》中这样描绘车前草:“车轮菜,叶丛中心撺葶三四茎,作长穗如鼠尾。花甚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子,赤黑色,生道旁,采嫩苗叶,煠熟,水浸去涎沫,淘净,油盐调食。”一道风味山茅野菜佳肴,遂成美谈。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野人亦煮啖之。”此处的“野人”指的是居于穷乡僻壤的穷苦之人,可见,清代一些穷苦人家把车前草当作蔬食。今天生活富足,但有些地方仍流行吃凉拌车前草。夏日吃凉拌车前草,不仅爽口还能清热泻火。将车前草洗净,不切,放入锅中沸水一煮,捞出装入盘里。盘是白盘,菜如翠玉,再加上些红色辣椒丝调配,不光味美,也是一种视觉享受。

  得闲回到乡下老家,又见房前屋后绿油油的车前草,闻一闻,有点清香。顺手拔了几棵,把根上的泥洗掉,放入杯中,倒上开水。渐渐地,水被染成了茶色,喝上一口,只觉甘苦杂糅,沁人心脾。

  饮着车前草泡的水,看着眼前长势茂盛的丛丛小草,让我想到,梅花和莲花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赞美,它们蕴涵的品格固然可贵,但车前草更让我赞叹。它看似平凡无奇,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多种用途,平凡的它有着不平凡的品格和神奇的力量。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