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能兴云布雨,善于变化,掌管天下水系。其形象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伴随着历史发展,龙逐渐被赋予了权力、尊贵、吉祥、力量、善良等多重象征意义。
龙文化的起源与变迁
早期的龙崇拜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有关。古时,人们认为龙掌管天下水系,能兴云布雨,因此享受着与自然诸神及祖先一样的祭祀待遇。
五帝时期,龙的形象开始与政治叙事相连,五帝均与龙有着密切联系。史料记载,炎帝“弘身而牛颠,龙颜而大唇”,其母“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黄帝其貌“龙颜有圣德”,且能“令应龙攻蚩尤”。禹的父亲鲧(gǔn)死后,“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鲧所化黄龙即是禹。帝喾(kù)与颛顼(zhuān xū)也有“春夏乘龙”与“乘龙而至四海”的记载。相传,黄帝薨逝,龙御归天。之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自五帝至清朝,历代统治者均以真龙天子自居。
龙是重要的中华文化符号,不仅有象征帝王权力的龙袍等物品,龙文化也深深地融入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汉代,形成了包括龙在内的十二生肖。人们在元宵节舞龙灯,在端午节赛龙舟,通过各种民俗活动传承龙文化,并不断注入新元素、发展新形式,使龙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
2023年上林县塘红乡龙母文化节上演绎“特掘”的古老传说。 来源:中共上林县委宣传部
广西各民族传承发展龙文化的实践
广西各民族在传承龙文化的同时,运用地方性知识,为龙文化注入新内涵。
宾阳炮龙节。相传,宋仁宗皇祐年间,狄青率大军赴广西征剿侬智高。时值农历正月十一,为迷惑对手,狄青下令在宾州城内大办酒席宴客,并令士兵扎龙起舞,百姓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当夜,狄青率精兵突袭昆仑关,击败叛军。此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宾阳城内外都舞炮龙以求喜庆。炮龙节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等环节。其中,舞炮龙包括开光、舞龙、舞炮龙和送龙等,是节日的高潮部分。正月十一当晚,人们会在庙宇或社稷场所为炮龙开光。之后,用龙珠、龙牌、锣鼓等开路,用火把和护龙队等护送。舞炮龙队伍走村串户,每到一户,该户人家就将准备好的鞭炮扔向狂舞之龙,鞭炮扔得越多,则炮龙在家门口舞得越久,寓意着吉祥之龙带来的财富越多。
上林龙母节。相传,上林地区有一位妇女救下小龙“特掘”,并将其养大,小龙长大后“衔鱼养母”“峭壁葬母”,护佑百姓。为纪念慈母义举和小龙孝义,人们尊慈母为“龙母”,设立神坛供奉。龙母下葬之日为农历三月初三,后人每逢这一天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拜“龙母”活动。用“特掘”身上的花纹颜色做成的五色糯米饭,则成为祭祀“龙母”和“特掘”的特色贡品。“龙母节”传承的龙母仁慈、善良、博爱及小龙知恩图报、孝亲爱民的品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环江分龙节。每年夏至后的第一个亥日或辰日,是毛南族“五月庙节”,人们在这天祭龙保禾,祈求风调雨顺。毛南族居住在黔桂边界的大石山区,以峥嵘峭峋的铁坳为界,北边的中南地区称为上团,生活在这片区域的毛南族群众在亥日祭龙;南边的下南地区称为下团,生活在这片区域的毛南族群众在辰日祭龙。因分两次开展祭龙活动,故称“分龙节”。节日期间,每家每户都会蒸五色糯米饭、粉蒸肉,寓意五谷丰登。人们还会祭祀三界公爷(传说中毛南族饲养菜牛的创始者),举办庙会,开展赛龙舟、对歌等活动。
富川炸龙节。炸龙由客家传统舞龙习俗演变而来,用鞭炮去炸舞龙,寓意去邪迎新。每年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生活在富川县的群众都会以舞龙舞狮、敲锣打鼓等方式,向上一年喜添新丁的家庭表示祝贺。正月十五晚上,条条颜色各异的“游龙”在街道穿梭,围观的群众将鞭炮扔向“游龙”,讨得如意吉祥。
扶绥草龙节。农历二月初二,扶绥县龙头乡群众都会舞龙祭龙,祈求和风细雨,五谷丰登。乡亲们请德高望重的长者为草龙点睛,通过醒龙、拜龙、请龙、舞龙、游龙等一系列祈福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广西还有以龙文化命名的舞蹈,如壮族芭蕉香火龙舞;以龙命名的地方和山水,如龙胜、龙脊、龙虎山、龙门水库等。可以说,龙文化早已融入广西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
扶绥草龙。 来源:扶绥县文旅体广局
龙文化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共有共享龙文化。从来源看,尽管广西各地关于龙文化节日的起源与叙事不同,但都体现了龙文化里的融合共享特征。如,宾阳炮龙节叙事从将军狄青说起;环江分龙节由毛南族与汉族、畲族等民族共享;富川炸龙节来源于客家人的舞龙习俗;龙山、龙水、龙脊等地名,则是龙作为共享文化元素进一步延伸的体现。
共同参与龙文化传承发展。从过程看,在与龙文化有关的民俗活动中,活动内容、舞龙形式,甚至龙的制作材料等,都汲取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又有所创新。如,扶绥龙头乡编制的草龙,是对龙形象的创新;“龙母”故事既体现了广西地区的孝文化,也汲取了龙文化元素。
共同创造中华文化。从结果看,龙文化影响广泛,成为各民族共享共传的中华文化符号。各类节庆活动不仅展现了龙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宾阳炮龙节既以传统龙文化为基础,又具有当地特色;环江分龙节的“五龙布雨”既体现了通过祭龙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又赋予红、绿、黄、白、黑5条彩龙不同的使命。
总之,龙文化的发展变迁见证了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的生动例证。
环江分龙节龙舟赛。来源:环江县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