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鄂西南郁江、唐崖河两岸的白色雾霭中,逶迤群山若隐若现。成片茶园郁郁葱葱地铺在山腰,像一幅泼墨山水画。高山云雾出好茶,这里是“利川红”(利川工夫红茶)的发源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近年来,利川市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坚持以茶为媒、以茶促融,推动各族群众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巴蜀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地区种茶、饮茶的历史悠久,这一点在很多古籍资料中都有记载。唐代陆羽的《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神农就出自古代巴蜀地区,由此可见,我国最早的茶事与巴蜀地区密切相关。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也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一片片茶叶,一头托起千家万户的致富梦,一头温润了各族儿女的团结情。
一望无际的茶园,翠绿茶垄错落有致。漫山遍野的樱花、桃花点缀着茶山,微风拂过,茶香与花香共醉。
鄂西地区种茶、制茶之风同样由来已久。三国时魏国人张揖所著《广雅》一书中就说:“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湖北地区的宜红工夫茶是享誉全国的品牌红茶。宜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鄂西红茶区在五峰、鹤峰、长阳、宜昌、恩施、利川及湖南石门等地分别设点,铺开宜红茶的收购、精制加工与销售。
作为我国条形红茶代表之一,宜红茶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黑油润,香气绵长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红艳明亮,且茶汤有“冷后浑”现象。地处鄂西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麓的利川市毛坝镇,正是宜红茶的主要产地之一。
为了将“冷后浑”这一茶叶品种传承并发展壮大,利川人齐心合力,接续奋斗。
1992年,土家族小伙卓万凯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利川,一直深耕农业产业领域,几经波折,最终与红茶结下不解之缘。
2004年,毛坝镇楠木村党支部书记田云奇从当地农技部门买来两万多株“冷后浑”茶苗,连同其他品种一共植造了8亩多茶园,使得“冷后浑”品种在利川得以保存、繁衍下来。
2008年,卓万凯出任飞强茶业(现利川星斗山红茶有限公司)的“掌门人”。他迅速瞄准本地优质茶树品种“冷后浑”,并将田云奇的茶园纳入公司主要原料基地。
自小与茶结缘的土家族制茶师邱建红(现为利川星斗山红茶有限公司首席制茶师),带领种植户摸索出独特的单行单株种植法。在他的精心呵护下,一亩茶园产出的原料可制25公斤左右优质干芽茶。
自2012年始,重组后的飞强茶业决定走名优茶发展之路。邱建红带领公司科研人员投入“冷后浑”的研究工作,发明了专用的电萎凋槽,提高红茶品质的稳定性;又设计出独特的“四初八精”加工工艺,确保加工出的红茶汤色金黄通透、液态玉润澄澈、香气如花似果、口感细腻爽滑、滋味回甘醇厚。
在邱建红等的努力下,“利川红”系列产品已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红茶品牌,远销欧洲、非洲十多个国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片叶托起千家万户的致富梦,一盏茶温润各族儿女的团结情。毛坝镇13任书记接续种茶40年、各方共同呵护本地茶树品种“冷后浑”、4代制茶师薪火相传、忠路镇七朵茶花等动人故事,是利川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写照。在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利川红”以“中国待客茶”为标准,重点推出“冷后浑”“金杜鹃”等拳头产品,覆盖高中低档各个消费层次,让广大消费者“买得起,喝得着”。
利川市坚持走“茶叶+”文化、旅游、生态、养生的融合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中国“利川红”第一村、星斗山红茶谷、郁江画廊茶产业带等茶旅扶贫融合示范点。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27.37万亩,综合产值突破30亿元,带动近30万各族群众稳定增收致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推动各民族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
(本文图片由陈亮摄)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