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建秦直道?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多勇 发布日期:2024-04-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范北方匈奴的侵扰,提升秦国北部的交通运输和军事防御能力,于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命大将军蒙恬主持,率30万大军修筑秦直道。全长约850公里的秦直道,是秦代的重要工程之一,既是中央王朝连接北方民族地区的通衢大道,也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融发展之道。

 

驰道与直道的修建

  在了解秦直道之前,首先要了解秦代驰道与直道的区别。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自号始皇帝。秦朝的中央行政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公元前220年,即在完成统一的第二年,秦始皇便“巡 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一年,秦朝开始“治驰道”,即修建以驰道为主干的全国陆路交通网络。对于驰道的形制,西汉人贾山曾有这样的记述:“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从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先后五次外出巡视,除去迷信求仙之外,其主要目的是巡视全国各地政治情况,以及向天下宣扬秦国的功德,期望秦国能够千秋万代、长治久安。秦始皇的足迹遍布今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江苏、河北、河南、湖南、湖北等地,他出巡的过程同时也是驰道延伸的过程。经过六七年的完善,秦朝已经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道路网络,秦驰道可称为最早的“国道”。

  驰道是秦朝在秦故地与六国境内旧道的基础上修建的道路网,是秦王朝交通建设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之一。而直道是秦始皇为了防御北边的匈奴,快速调动戍边军队而专门修建的军事专用线路。

  根据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的研究,秦直道起点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北部铁王镇凉武帝村秦林光宫(汉甘泉宫)遗址处,循子午岭主脉继续北行,直到今陕西定边县南,再由此向东北行,进入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过乌审旗北,经东胜西南、伊金霍洛旗,在昭君坟附近渡过黄河,到达包头市西南的秦九原郡治所。秦直道一半路程修筑在山头岭上,一半路程修筑在平原草地,是一条近道、捷道。又因《史记·蒙恬列传》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故被称为“秦直道”。

  考古工作人员发现,秦直道极大地利用原始地貌,其施工更是让人惊叹,一些地方两侧有护坡及排水沟,填土细致、厚度均匀、夯筑密实。

秦直道走向与连接东西各郡县的支道线路图。 张多勇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相关图片绘制

 

作为立体军事防御网络的秦直道及其支线

  秦代在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设置的北地郡、上郡,是介于咸阳京畿地区与在河套地区和蒙古高原设置的云中郡、九原郡的中间地带,具有“南卫关辅,北御羌戎”的战略地位。秦王朝利用北地郡与上郡交界处的子午岭的高仰地势,建立了一条由关中通向九原郡的通道——秦直道。南北走向的秦直道,有众多古道相互交错,沿线有十几个古关或障塞,如调令关、午亭子、涧水坡、老爷岭、黄蒿地畔、打扮梁、铁边城等。秦直道与纵横于东西的驰道,共同构成交通网络。

  军事防御必须构成“一方有变,八方弛援”的体系,以达到御敌之目的。秦直道西邻北地郡、东邻上郡,且北地郡有马莲河道、上郡有洛河道,均是南北走向的驰道。作为两郡中轴线的秦直道,以东西两条道路为两翼,组成快捷反应的三条军事通道,将北地郡、上郡打造成出兵塞外的官兵集结地、粮草汇聚地、北部边疆的后方基地。同时,形成了以直道为柱、东西走向的古道为链、两边郡县城池为锁的有效的“立体军事防御网络”,建立起全民参与的防御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子午岭上的一段秦直道古道遗迹不过两三米宽,并不是宽阔的大道。由此可见,秦直道并不是坊间所传说的古代“高速公路”。

秦直道遗址合水段(属于庆阳段)保护碑。张多勇摄

秦直道的沿用和历史文化价值

  汉代,秦直道继续沿用。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正是从秦直道出兵匈奴,才有诗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慷慨之词。《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从秦直道归汉后,将胡笳的音调融入古琴创作的具有新颖风格的琴曲歌辞,其中“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等,是中原音乐与北方民族音乐融为一体的历史证明。

  千里秦直道,承载着历代名将北征的烽火岁月,记录着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等历史年轮,为奠定大一统国家形态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秦直道沿线两侧遗存有历代的城堡、长城墩台等丰富文化遗迹,亦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考古工作者通过实地勘察,在子午岭岭脊发现较多秦直道遗迹。秦直道起点淳化县凉武帝村汉甘泉宫遗址,终点包头市南秦九原郡治所麻池古城,两处遗址今天依然保存较为完好。秦直道沿线有兵站、驿站、障塞等,今天亦有遗址可寻。秦直道沿线还有诸多烽燧,仅甘肃境内就有126座,烽燧周边发现许多方格纹的瓦片、有戳记的绳纹陶片,这些纹饰是秦汉时期器物上经常能看到的。比如绳纹,最初只是工匠在制作陶器、瓦片的过程中留下的,后来转变为功能性、装饰性纹饰,对后世器物装饰有着深远影响。

  秦直道是秦王朝沟通北部草原地区的交通要道。“新秦中”的形成正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结果。秦汉时期,今陕北、宁夏和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一带农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以致这一带被称为“新秦中”,意思富庶程度不亚于关中平原。同时,由于秦直道的修筑,关中地区与河套地区、蒙古高原地带紧密连接,使秦王朝的政令、措施得以迅速传达到阴山脚下,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等也迅速传播到河套地区以北。

  秦直道在促进国家稳定,中原与北方民族地区以及今陕、甘、宁等地区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均起着积极的作用。唐朝,秦直道仍然是中央王朝联系北方民族地区的要道。明代,秦直道仍旧是一条通途。到了清朝,秦直道的许多路段才逐渐被废弃。

  秦直道被后世利用以后,还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干道。草原丝绸之路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路线,沿秦直道的甘肃合水县、华池县,陕西旬邑县、志丹县、吴起县、定边县,北魏、唐、宋、金、元的佛教遗存众多。

  2006年,秦直道遗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秦直道起点遗址和秦直道遗址延安段、庆阳段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秦直道遗址被纳入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2022年颁布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要求,“加强秦直道等交通遗迹的保护,推动交通遗迹等专题研究”,这些均表明,秦直道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子午岭上的秦直道遗迹。张多勇摄

秦直道遗址沿线的建筑残件。 张多勇摄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