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生存的烽火已经高扬”——甘肃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伟大壮举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鸿 发布日期:2024-02-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甘肃成为重要的后方基地、连接中苏的重要交通运输通道、国内外抗战人员及苏联援华抗战物资转运的重要枢纽。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带领下,甘肃各族人民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设立八路军驻甘办事处,谢觉哉作为党代表深入甘肃,联合彭加伦、伍修权等人指导全民族抗战工作,甘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益发展壮大。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作为领导甘肃抗战的重要机构,营救被俘流落的西路军将士,接待党的过往人员,输送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战前线,转运苏联援华物资,与中共甘肃工委协同开展抗战动员、民族团结等工作,并积极推动一大批党的理论书籍传入甘肃,发挥了“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的重要作用。

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旧址(酒泉路)。来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随着东北、华北和华南大片国土沦丧,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西北地区成为支撑抗战胜利的坚强大后方。地处西北的甘肃,作为苏联援华物资的交通枢纽,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而甘肃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长期积淀的刚健自强、不畏强敌的民族精神,成为抗战时期鼓舞人心的精神动力。

  甘肃各族人民抗日拥军,形成空前规模。据记载,抗战时期,甘肃有1713万多人次积极投身抗战,承担军队给养运输以及修建公路、铁路、机场等支前活动。面对日寇侵略,热血男儿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入伍参军,奔赴前线。正如王洛宾在1938年创作的抗战歌曲《老乡上战场》所唱的:“争生存的烽火已经高扬。要活命的别彷徨,老乡们要求解放,只有上战场!”据统计,1937年,甘肃每月从军人数约5000人,1938年每月约2000人。1937年至1945年间,甘肃先后有36万余名青壮年参军参战。甘肃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奋起抵抗,用血肉之躯誓死保卫祖国。

  抗战期间,甘肃各族群众积极为前线捐款捐物。甘肃青年抗战团等群众抗日救亡团体在全省发动抗日捐献活动,1938年8月在凉州(今武威市)举行河西各县献金总动员大会,仅半个月就募得126460元(法币);兰州群众仅3个月就捐献现洋10多万元;甘肃各界还踊跃认购“救国公债”“建设公债”“同盟胜利公债”等。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至1945年间,甘肃各族人民在国民党政府征购和征借名义下献纳的军粮,每年都有几十万石,仅在1943年至1945年3年中,甘肃各族人民就献纳了11801匹战马、2000根电杆。这些行动是甘肃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铁证,亦是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抗击侵略、救亡图存共同意志的体现。

甘肃各族军民用羊皮筏子装载货物运往前线。

  在甘肃各族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定的抗战意志面前,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的一系列分裂阴谋纷纷破产。1941年,为了联合各民族一致抗日,临潭县西道堂教长马明仁从甘肃出发,经成都到达重庆,向国民政府递交了《西北回族规劝蒋介石抗日》请愿书,表达了抗战到底的愿望。为动员广大僧众踊跃参与抗战救国运动,第五世嘉木样活佛发表《为宣传抗日告蒙藏同胞书》,宣传抗日主张,并积极捐款捐物,捐献飞机30架,创造了“边民向国家献机的纪录”。嘉木样活佛之兄、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以拉卜楞寺为阵地,多次召开抗日动员大会,鼓舞抗日斗志。时报评论称,拉卜楞所属各区之表现“足证我边境同胞,已积极发挥抗战之绝大力量”。

  为确保西北国际交通线畅通,甘肃各族人民与部队依靠人力、畜力,修通了通往新疆、陕西、四川、宁夏等地的公路干线。西北国际交通线沿途设置接待站,确保交通线的运行与养护,实现援华人员与物资的转运。同时,苏联亦在兰州设立军事、外交及商务代表处。中、苏代表在甘肃共同为抗击日本侵略、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在甘肃的空中保卫战中,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与中国空军、中国地面高射炮兵部队密切配合,为保卫甘肃、保卫西北国际交通线作出了重要贡献。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处长伍修权等人,积极与苏联代表交流合作,双方相互学习,留下了许多并肩作战、共同奋斗的佳话。在甘肃山丹,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不畏艰辛,将生产运动与教育运动相结合,创办“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推动工业合作运动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民间交往。

  总之,甘肃各族人民团结抗战,为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文系甘肃省“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项目《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甘肃卷》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