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史话】“打老同”:各民族“三交”的生动写照
来源:中国民族报 肖海芹 发布日期:2024-02-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诸多互助机制,“打老同”就是典型代表。“打”即结交、结拜之意,“老同”又称“老庚”,即同年生的人,“打老同”又称“打老庚”“打同年”,指年龄大抵相当的人相互结交,彼此结拜成兄弟或姐妹。通过“打老同”,两个非血缘关系的人或群体结为亲如家人的拟亲属关系。“打老同”习俗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发产生的,反映了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

  结拜现象自古就广泛存在

  中国是礼仪大邦,自古以来,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边疆民族地区,结拜现象都广泛存在。《周易·系辞上》载: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金喻坚,兰喻香,“金兰”形容两人情投意合,情感深厚。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载:“山公与嵇、阮一面, 契若金兰。”意为“竹林七贤”中的山涛与嵇康、阮籍三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 成为最好的朋友。宋范质《诫儿侄八百字》载:“举世重交游,拟结金兰契。”结金兰,是交友到一定境界所采取的一种形式,成为结拜兄弟姐妹的代名词。民间也常用“羊左之交”“管鲍之交”形容结拜兄弟间的感情。

  历史上汉高祖、汉文帝、唐太宗都曾与少数民族首领结拜,化干戈为玉帛,维护了社会安定,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汉文帝曾与匈奴单于“结兄弟之义,以全天下元元之民”。《旧唐书·突厥传上》载:“突利初自武德时,深自结于太宗,太宗亦以恩义抚之,结为兄弟,与盟而去。”结拜,在蒙古语中称“安答”,历史上成吉思汗和扎木合曾结为安答,两人互赠金腰带和骏马。《三国演义》《水浒传》中有关结拜的内容,因贴近百姓生活引起共鸣,推动了结拜活动在民间的盛行。进入近代,结拜现象仍广泛存在。红军长征经过贵州、云南等地时,以“打老庚”方式,与当地各族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经过四川时,留下了刘伯承与凉山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的红色佳话。时至今日,在滇黔桂等西南民族地区,“打老同”现象仍普遍存在。

  各民族“三交”实践中的智慧

  由于地理空间、生态环境差异及复杂历史条件的影响,各地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各民族间形成了经济互补及相互依存关系。在滇西北地区,居住在山区的普米族群众喜欢与居住在坝区的白族群众“打老庚”。逢年过节,普米族群众需要用米时,就将自家的山货驮到坝区的白族老庚家,老庚家以米、豆回礼。同样,居住在坝区的白族老庚缺少牲畜或山货时,就带上自家的农产品上山去普米族老庚家,老庚则以牲畜或山货回礼。

  在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时期,很多事情要相互帮忙,合众人之力才能顺利完成。为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各民族通过“打老同”方式,自发结成互助合作关系,参加彼此的生产生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以经济互补实现各民族协同发展。这种互助合作方式,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积累的生存智慧,有效抵御了生产生活风险,实现了物资互补、互惠互利,促进了社会资源优化调配,形成了各民族甘苦与共、利益共享、和睦相处的关系。

  “打老同”深化了亲如手足的情感

  “打老同”也是一种情感沟通方式。作为拟血缘关系,老同扩大了亲情范围,连接了不同民族。伴随着你来我往、礼尚往来,老同间互相交心,沟通情感,其关系亲如手足。双方家庭也自然成为庚亲之交,老同将对方父母称为“同爸同妈”。苗语称“打老同”为“嘎江”,意为“老树的根”,把老同间的情谊寓为老树的根一样深厚牢固。哈尼族“打老同”时,双方要共同埋下一块石头,表示两人关系坚如磐石,不可动摇。瑶族把老同看作亲兄弟姐妹,认为“除了同年无好友”。

  “打老同”贵在“情”要在“义”。遇到情投意合的朋友,不同年龄也可以“打老同”,因此,民间有“有心结同年,不怕大十年”之说。老同关系一般会伴随终生,甚至延续几代,水乳交融的情谊、和谐团结的关系一代一代传承绵延下去。

  婚丧嫁娶或筹办要事时,老同间都互相走动,互相帮忙,出钱出力。逢年过节,老同间相互邀请,行走往来,共同庆贺。春节期间,苗族送给彝族老同自制的玉米酒、腊肉,并以苗家特有的佳肴“辣椒骨”招待老同;彝族向苗族老同回送糯米糍粑,壮族、汉族送给苗族老同蔗糖、土布。瑶族在社日时喜欢邀请汉族、壮族老同共度;尝新节是壮、瑶、苗等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农事节日,老同间也相互邀请,共享劳动成果,开怀畅饮庆丰收。

  1935年,社会学家费孝通与夫人王同惠到广西瑶山进行社会调查时,入乡随俗,王同惠与瑶族姑娘蓝妹国结成老同,学习瑶语,当地人也都随蓝妹国亲切地称王同惠为“老同”,称费孝通为“老同弟”。通过“打老同”,两人顺利融入当地生活,完成了社会学著作《花篮瑶社会组织》。

  时至今日,“打老同”习俗依然在西南民族地区广泛流传。云南、广西等地的党员干部结合当地风俗习惯,走进村子主动与各族群众“打老同”,结对认亲,把群众当成亲人,同心致力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描绘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画卷。

  我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全方位的,这样的现象不仅存在于文献记载的“大历史”中,还存在于具体的民间日常生活的“小传统”中。基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而自发形成的“打老同”习俗,是各民族团结互助、促进生产生活发展的纽带。各族同胞通过“打老同”,结下了数不清的亲戚、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故事。深入挖掘“打老同”这样的传统文化资源,讲好各民族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对于推动建设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