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绣:在传承发展中绚丽绽放
来源:中国民族报 胡芳 发布日期:2023-09-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民间传统工艺系的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一幅堆绣作品。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蒙古族皮绣。青措摄

2019年,青海省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刺绣展暨刺绣大赛在西宁市举行。新华社记者王艳摄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的绣娘在分享刺绣技艺。青海省海东市摄影家协会供图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绣娘在绣制传统藏绣。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皮绣艺人正在制作丹噶尔皮绣。卡娅梅朵摄

  青绣是青海各民族传统刺绣的总称,是中国刺绣中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刺绣艺术之一。青绣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题材多样、针法复杂、风格古朴、用途广泛,对青海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既是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美美与共的文化表征,也是当下青海振兴民族传统工艺、助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1 源远流长的传承历史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融共享的区域,青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相融相生的结晶。从史前文化遗存来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河湟地区的柳湾、宗日、沈那、大华中庄、拉乙亥等遗址中均发现了骨针,宗日、大华中庄、拉乙亥等遗址还发现了骨锥。这说明早在史前时期,青海地区的先民已经开始用骨针和骨锥缝缀衣服或装饰兽皮。而从距今约3000年的诺木洪遗址出土的毛布残片残留的拙朴缝制工艺中,人们也可依稀窥探到青海地区原始刺绣的雏形。

  刺绣又称丝绣、针绣,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它在青海产生的时间目前没有确切考证,但从青海的发展历史推测,汉代赵充国在河湟地区屯田、中原地区移民迁居青海时,可能就已经将刺绣技艺传入青海河湟地区。唐天宝十三年(754年),诗人高适游历西平郡(今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海东市乐都区之间的湟水流域),看到当地百姓为庆祝唐代武将、西平郡王哥舒翰收复黄河九曲之地的喜庆场面,挥笔写下“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的动人诗句,从中可见唐代时河湟地区的人们仍在传承刺绣技艺。

  刺绣技艺传入青藏高原后,深刻影响了藏族、土族等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据藏文文献记载,早期藏绣主要以绒线、毛线为原料,在氆氇、皮革上绣制。文成公主入藏后,开始出现用丝线在布匹上绣制的藏绣。藏绣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断吸取各种文化元素,借鉴其他刺绣流派的针法和工艺,逐渐形成富有雪域高原特色的刺绣艺术。

  明清以来,青海地区与中原的交流更加频繁,丝绸和棉布变得较为寻常,青绣工艺也逐步完善,刺绣开始在青海河湟地区普及。近代,河湟各民族妇女的刺绣技艺已十分高超。如民间叙事诗《方四娘》中写道,“七岁上跟娘学针线,八岁九岁针线会……进去绣房手儿巧,扣针钢针的绣鸳鸯……牡丹花扎在枕顶上,十样锦扎下的明仓仓”;又如土族民间叙事诗《拉仁布与且门索》中有“且门索妹妹歌声赛过黄莺,且门索妹妹巧手绣花描龙凤”的表述,描写当地姑娘心灵手巧,擅绣鸳鸯、牡丹、龙凤等。

  2 美美与共的多民族刺绣

  青海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既传承中原刺绣技艺,又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青绣艺术。由于受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和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青海各民族的刺绣既有严密规整、写实饱满、装饰完美的总体风格,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

  从技法与艺术风格来说,藏族刺绣既学习和传承中原刺绣的传统技艺,又吸收和借鉴唐卡的构图手法,其绣品沉浑厚朴、精致华丽,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回族和撒拉族刺绣讲究清雅秀丽、美艳丰实,多采用写实表现手法,展现独特的审美观;土族刺绣做工精细、富丽繁复,讲究构图的严密性、针法的密集性、画面的协调性及色彩的鲜艳性,展现出土族妇女质朴细腻的艺术追求;蒙古族刺绣图案简练古朴、寓意深刻,常用夸张手法表现事物,展现出豪放的民族性格;河湟汉族刺绣则博采众长,手法丰富多样,既保留中原刺绣的精湛技法,又吸收其他民族的绣法风格,绣品朴实中见华丽、静素中见风雅,具有意境深远、古朴高雅的艺术风格。因而,青绣既是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表征,也是青海地域文化多元一体的艺术实践与缩影。

  在青绣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土族盘绣、湟中堆绣、湟源皮绣、贵南藏绣都是摇曳生姿的艺术奇葩。其中,土族盘绣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人们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其用料、色彩、针法、图案等都颇有讲究,尤其是“一针两线”的针法十分独特。盘绣虽费工费料,但色彩丰富艳丽,绣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是青绣中的珍品。湟中堆绣早期主要由西宁市湟中区塔尔寺的艺僧制作,表现藏传佛教题材,是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后逐渐传播到周边地区,是汉藏艺术融合的结晶。堆绣采用“剪”与“堆”的技法,呈现出浅浮雕式的艺术效果,非常具有艺术观赏价值。湟源皮绣是将中原传统刺绣技艺与高原畜牧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的典范,主要采用动物皮张,用毛线、皮绳、马鬃、丝、棉等做绣线,运用平绣、网绣、盘金绣、锁绣等针法,绣品构图活泼、色彩艳丽,既有观赏性,又具有收藏价值。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享有“藏绣之乡”的美誉,贵南藏绣历史悠久,其题材除了唐卡和传统图案外,还有山水、人物和动物等。贵南藏绣构图饱满、图案粗犷、绣法质朴、色彩艳丽,同样是多民族文化融合产生的艺术珍品。

  在青海各族群众中,青绣被称为“做针线”,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各民族的服饰、家庭装饰、婚丧嫁娶中,处处能看到青绣的影子。过去在河湟地区,针线活是衡量女性是否能干贤惠的标准之一。当地的女孩子从小就开始学做针线活,针线活好的姑娘是周边十里八乡的小伙子争相求娶的佳偶。而在各民族的婚礼中,“抬针线”是一项重要的仪式,其内容是新娘向婆家长辈赠送自己绣制的枕顶、枕套、鞋袜等,展示精湛绣艺。

  可以说,青绣是青海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的传统技艺,它就像传唱在河湟地区的“花儿”一样,受到各民族的共同喜爱与传承。而在长期的发展中,青海各民族的刺绣艺术既互相学习借鉴,又各自保留独特风格,从而使青绣呈现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美景象。

  3 非遗繁花共织致富梦

  青绣是青海各民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虽然历史悠久,但一直以来只是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原生态传承。自本世纪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作为传统技艺的青绣得到有效发掘与保护。在新时代,青绣更是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不仅成为展示青海多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交融创新的重要载体,还为各族绣娘提供了足不出户、靠自己的传统手艺就能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青海省高度重视青绣的传承、保护与发展。2016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提出“推动民间刺绣、雕塑雕刻、珠宝首饰等传统手工艺品提升品质,培育传统特色品牌”。2018年,召开首届“民族团结进步”刺绣展暨刺绣大赛,全省400余名刺绣艺人参加,500余件青绣作品参展。2019年8月,青海省召开专题会,研究青绣产业发展工作;同年9月,青海省政协召开“推动青海传统民族刺绣的传承发展”双月协商座谈会,围绕青绣品牌打造、提升和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2020年,印发《“青绣”提升三年计划(2021-2023年)》。2021年,青绣发展列入青海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近年来,青海省通过鼓励支持各地成立刺绣行业协会、设立青绣扶贫就业工坊、认定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举办青绣大赛和展览、加大绣娘培训力度等举措,聚力打造“指尖上的青绣”品牌,助推青绣产业走出农家小院和牧家草原,走向市场,走出国门。目前,青绣产业已成为青海省仅次于唐卡的第二大文化产业,一批专门从事青绣产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截至2022年9月,青海省共有各级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0多人,刺绣经营单位近500家,刺绣行业从业人员约30万。绣娘们在绣坊里一边穿针引线,一边唱着“金针儿穿了个银线了,银线把牡丹绣了。手儿俩绣来着心儿里算,锦绣俩把幸福盼了”的新“花儿”,表达着对青绣产业发展的憧憬,用巧手精心绣制着美好生活。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