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梦】可可托海:“绿色丛林”中的红色历史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郭史柠 发布日期:2023-07-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三号矿景区。新华社发

  两年前,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唱火了新疆的小镇可可托海。可可托海,哈萨克语意为“绿色丛林”。可可托海镇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坐落在阿尔泰山中,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镌刻着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红色印记。

  可可托海是牧区,也是矿区。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其稀有金属资源量占可可托海花岗伟晶岩矿床的90%以上,蕴藏的稀有金属种类丰富,《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列出的8种稀有元素这里都有。目前三号矿脉已累计查明矿物80种,其中稀有金属矿物26种,被称为“稀有金属矿物的天然博物馆”。

  可可托海矿是“功勋矿”。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铍,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锂,第一颗人造卫星所使用的铯,第一艘核潜艇联合试验所使用的钽和铌,均来自可可托海三号矿脉。三号矿脉为我国“两弹一星”、航空航天等国防军工产业提供了必需的材料。

  可可托海矿也是“红色矿”,一代代矿业人在这里接续奋斗,为祖国发展奉献力量,锻造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

  在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一楼展厅,醒目的标语让参观者深深为之动容:“苦我们也不能苦国家,卡我们也不能卡国家,难我们更不能难国家。”从几张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照片可以看到,钢钎和榔头就是当时的开采工具,在寒冷的冬天,为了防滑,工人们的鞋底都打上了厚厚的轮胎片。讲解员介绍,工人们紧握钢钎的双手即便戴着手套也难以抵挡寒冷,冻伤事故经常发生。一切都是挑战,但没有人想过放弃。1951年,可可托海矿区第一个党支部仅有8名党员。到了1956年,人数增加到583名,党员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正是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人敢为人先、吃苦在前,带领可可托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二楼展示了许多老物件,其中不少都是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的收藏品。被磨得剩下一半的榔头,在野外矿点装矿石的牛皮背篓,诉说着艰辛而辉煌的过往;可可托海矿区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矿工、第一位哈萨克族车床工、第一位国家级标兵的照片,见证着各族干部职工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的历史。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的父亲加斯木汗·司马古勒是可可托海矿区第一代矿工,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哈萨克族产业工人。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冬天气温最低达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一线矿工一天的伙食定量就是四个黑面馍馍,但他们怀着“一切为了祖国”的信念和担当,以马拉爬犁、毛驴背驮、人背肩扛的方式,将矿石一袋又一袋地运了出去,为国家赢得了尊严。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曾经问父亲,是什么精神支撑他们奋不顾身。父亲说:“我们每个人都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只要国家需要,牺牲个人也是光荣的。”

  在距离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大约1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水电站。20世纪50年代,随着可可托海矿产开采规模不断扩大,电力出现严重短缺,国家决定修建一座水电站,考虑到国防建设和战备需要,站址被选在了地下136米处。这是当时国内少有的地下水电站,修建工程极为困难。

  1958年,水电站开工建设。1959年,西北勘测设计院工程师宗家源带着一箱图纸、两床被子和一些衣物,从甘肃兰州几经辗转,抵达可可托海。途中,宗家源写下“阳关西出故人众,建设边疆拧一绳”的诗句。1965年冬天,宗家源在两名哈萨克族工人的带领下上山勘测。坝区山高雪深,两名工人就用一根绳子绑住三个人的腰,一前一后保护着宗家源前行。多年后,宗家源谈及此事仍然记忆犹新,深情地说:“哈萨克族同事对我们真的很好。”

  众志成城。水电站职工攀山挖石、修建厂房,钻探井下、安装机器,跋履山川、铺设线路。当时,在大坝上干活的就有1000多人,高峰时劳动力达2000多人。曾参与建设的工人李金海说:“我们是挖空了一座山,打穿了一条洞,建起了一座坝。”1967年2月,水电站第一台4500千瓦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可可托海从此告别了缺电的历史。

  各民族干部职工、科技人员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忧国家所忧,用青春、热血和智慧,创造性地解决了多项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在可可托海矿务局选矿厂工作了10年。他说:“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一代代可可托海人的精神支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

  如今,完成了历史使命的可可托海,逐渐回归“绿色丛林”的本义,实现了由矿区到景区的转型。为传承弘扬可可托海精神,赓续宝贵的“红色矿脉”,可可托海干部学院于2017年挂牌成立,重点梳理可可托海历史,开展宣传教育。2018年,新疆首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35个世界地质公园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揭牌开园,游客可以在科学普及、地学实习、观光游览中,近距离触摸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团结奋进精神。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编辑:李翠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