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山居
来源:中国民族报 疏雨 发布日期:2023-06-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至今仍旧记忆犹新的一场出游是3年多前的浙江湖州莫干山之行。

  大巴车穿过尽染的林间,树影绰绰斑斓。路边一片片修竹,葳蕤丰茂,青绿欲滴。难怪湖州是产好笔的地方,风中纤纤的枝干和俯仰翻飞的竹叶,在我眼中,俨然是一支支蘸着黛青的修长的毛笔,在淡烟疏雨中恣意挥毫,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这里洇漫着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的风姿神韵,他们都曾在这里为官,这里也养育了书画大家赵孟頫和吴昌硕。人与地域,地域与人,无形中或许会构成一种精神的相互滋养与映照吧。

  不过,我此行是冲着“一叶山居”来的,因为和“蝶来三舍”的主人聊天时,他提到过它。

  我在那个叫作“蝶来三舍”的客栈住了一宿,有些好奇这“三舍”的由来,穿着月白色对襟布衣的男主人边泡茶边说,舍名,舍利,舍浮华;得心,得智,得逍遥。喝茶时,他提到“一叶山居”,一个颇具“魏晋风度”的民宿。次日,我便离开“蝶来三舍”,来到了这个掩映在青山翠竹中的“一叶山居”。

  山居由两间老房拆建而成,在保留了一部分老墙残垣的基础上,全部采用竹子来塔建,本色朴拙,仿佛是自然中生长出来的房子。

  竹,是“一叶山居”的主题,也让建筑更融于山水之间。建筑外立面是用几千根竹竿做成的幕帘,不仅达到“藏”与“融”的效果,也形成了美妙的光影。里面的装饰也多用竹、麻、瓦、木,自带简淡平和的禅意。设计师坭柅说,她希望建一座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房子,属于此时此地的莫干山。她还说建筑和孩子一样,从呱呱坠地到成长、成熟、变老,整个过程都是美的。说话间,前台服务员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杯花茶,温温的,不疾不徐地慰藉着我旅途的劳顿。

  院内有一个长方形池子,池水清冽澄澈,池底铺满雨花石,有小蝌蚪穿过折射的潋滟水光,有树蛙趴在露出水面的石头上打盹晒太阳,红蜻蜓也在池边的石头上歇落,透明翅膀的纹路映在石头上。池子和走廊相连,沿着走廊是一片一丈见方的竹子。竹子经过拉直、打洞、上漆、排水汽,再疏密有致地排列、固定。下雨天,雨水顺着竹筒“滴——答,滴——答”滴落在池中,显得分外静谧空灵。

  在这里接待入住客人的是两个女孩,一个个子高挑些,一个娇小些,都梳着长长的辫子,头发像乌云一样泛着微光。她们穿着棉麻本色的汉服,皮肤白皙清透,眼神干净澄澈,接待客人时没有招揽生意的寒暄,只是颔首微笑。个子高挑的女孩带我去预定的房间“疏山问竹”,路过的房间还有“慈竹”“诗竹”“咏竹”“庭竹”……“这里的每个房间都是用一首写竹的诗题来命名的。”女孩微笑着说。

  进了房间,我发现里面的陈设亦是以竹、木为主。墙上挂着的竹简上有风姿洒然的行草:“坐对青青仔细看,别来且喜尚平安。山中岁晚风霜恶,不易孤标耐得寒。”这样自然的风雅让我恍惚觉得“一叶山居”的房间和草木都是从诗词里长出来的。

  女孩轻轻关上门,离开了。我在床头桌子上发现一张再生纸卡片,上面手绘了一丛青竹,竹子下面是一段手写的楷书小字:“入住‘一叶山居’的客人,您好!这里所有植物都是不打农药的,所以可能会有蚊虫、蚂蚁之类的小客人来访,如果您发现了,请不要伤害,我们会来处理好,谢谢理解。”摩挲着卡片,我不禁想起装帧设计师朱赢椿来,想起他的“随缘书坊”门口那个大大的“慢”字。缘起是他在雨天的校园漫步时,发现路边有很多被踩死的蜗牛。他瞬时感悟到人们的脚步太快了,以至于都发现不了脚下的生命。记得喝花茶时,那个个子娇小、脸上带着几分稚气的女孩讲起,晚上,山居户外没有路灯,靠着手机的灯光,能抓到很多萤火虫,握在手中,又轻轻放掉。

  此时,有一两声狗吠传来,我再次感受到山居的静谧。

  第二天清晨,打开轩窗,晨光铺洒在每个角落,温暖与美好。密密斜斜的纤纤秀竹随即嵌入窗框,果真众鸟为竹子酬鸣,长风也为竹子越岭而来,我醉心于这大片大片青绿的竹海,便沿着石阶步入后山。缭雾初散,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如浮于水面的瑜伽台,旁边种了一些菜,蝴蝶在菜地翩翩飞舞,不远处一树霜叶所折射的红晕,传递着诗意。背倚竹海,远眺青山,沐浴着晨光,在鸟鸣声中冥想,瞬间物我两忘。

  不知呆坐了多久,隐隐觉得有些饿了,便从瑜伽台下来,回到山居,径直朝餐厅走去,路过厨房,看见门口挂着一块帘子:且慢。吃饭要慢,行走要慢,生活更需要慢下来。少顷,高个女孩端着早餐出来了,一杯现磨的豆浆,杯沿上漾着浮沫,喝一口抿在嘴里,感觉质地略粗,唇齿间有细细的磨砂感,香而回甜。一盘拌面,是蔬菜面和荞麦面,如美人发髻般慵懒地盘在白色方形瓷盘里,有点“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妙意,拌面的左上方是几瓣切好的橙子,下边是一个小红薯和一个小芋头,青绿橙黄,一盘煦日阳春。那云鬓花颜、梨花带雨的拌面微软温润而有劲道,口腔的愉悦瞬间蔓延到身体的每一个末梢,让人顿觉身心舒畅。

  雪泥鸿踪,这里的一切,让我感受到山中岁月的悠长和杳然。去邂逅莫干山深处“魏晋风度”的温度和质感吧!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