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至2日,“以博物馆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文博暨非遗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广西民族博物馆承办,来自全国民族文博、民族研究等领域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为拓宽不同领域、不同研究部门对于“以博物馆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的研究和交流,研讨会安排了主题讲座内容。
在题为《从三星堆考古发现看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讲座中,长期从事中外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研究的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专委会顾问段勇回顾了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历程,通过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玉器、丝织品等出土文物,阐释了古代中华文明各地区的交流与融合。“三星堆文化以具有浓郁的‘神权’色彩而著称,但后来逐步融入了以礼乐文化为特征的中华主流文化,但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它都属于中华文化范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段勇总结道。
如何用文物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中国民族博物馆进行了诸多探索。研讨会上,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以该馆“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展览为例,详述如何以文物和民族学资料为载体和手段,客观展示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可分割的历史逻辑。她表示,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凝聚各民族历史共识、唤起深层精神归属,引领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的根本依托和文化基础。博物馆应当发挥自身功能,承担使命,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代中国人的自觉行动。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我国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在数千年的融合史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认同》讲座中表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中华一体”“天下一家”,司马迁提出“华夷共祖”,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是多元混合的结果,夏鼐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费孝通总结为“多元一体”说。
广西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吴伟峰立足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创新路径与自身的研究成果,分享了博物馆与民族工艺、文创产品、美食、旅游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相结合的探索。“文化的展示不仅是过去式的、静态的,更是活态的、可延续的。广西博物馆的民族文物苑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历史、文化展示区域,这里不仅每天都有民族歌舞表演,还有织锦、刺绣、造纸、酿酒等展示活动,让参观者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吴伟峰介绍。
博物馆的力量是什么?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党委书记、总编辑王晓辉从博物馆的源头、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的博物馆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从源头看,博物馆是哺育哲思、传承文化的力量;从发展历程看,博物馆是彰显公益、促进开放和社会教化的力量;从中国的博物馆看,它是护卫根脉,推进民族自强、民心相通的力量。
“博物馆是人类回望历史的窗口,只有博物馆热闹起来,博物馆文化传承、社会教化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希望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去找寻那里所蕴藏着的、关于人类发展的密码!”王晓辉饱含深情地说。
本次研讨会上,专委会特别起草并向参会代表提交了《“以博物馆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议书》,向专委会会员单位、文博和非遗机构发出倡议,以期凝聚共识和一致行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此外,大会还开展了馆际展览及文创交流集市、推动专委会业务工作座谈会等活动。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