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镜桥。(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出贵阳城往西,走沪昆高速,一个小时便可到达贵州有着旅游福地之称的福泉市。
福泉山水秀美,景色迷人。可看的有福泉山、竹王城遗址、张三丰的太极宫、茶马古道和千年银杏王等,当然最值得一看的还是建在麻哈江上的葛镜桥。
在福泉,有一条隐藏在城中的峡谷,当地人叫它麻哈江。在绝壁千仞的麻哈江上,建有一座距今近四百年,而且保存完好的葛镜桥。
抗战时期,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福泉参观了葛镜桥后,高度赞誉说:“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把葛镜桥列为中国三孔尖顶石桥典型代表。可见,葛镜桥在中国古桥建造的历史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葛镜桥为三孔尖顶,三孔联拱虚空,由南向北依次增大,而桥墩则由南往北依次降低,北面的桥墩巧妙地镶贴于绝壁之中,而立于江中的桥墩再一次巧妙地筑于平常凸出水面的一块大礁石上,这一“绝壁起拱,借礁筑墩”的建桥方法无不让后人叫绝。三孔联拱,一端绞进“凹”口里,另一端插进石阶中,整个桥体稳架在稳显相迎的石墩上,使得大、中、小三个桥孔不同预应力获得平衡。如此依据地势、水势的建桥艺术近乎神来之笔,桥与自然构成的线条和形状,构架出奇妙与虚实、现实与想象的高度统一。从远处看,石桥就像一幅巨大的变形太极图,把中国石桥传统艺术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在水乳交融中得到完美呈现。
葛镜桥,集险峻、雄奇和高大于一身,在当时的中国石桥建筑史上可谓首屈一指。葛镜桥净长52米、宽8米、高29米,主拱跨径25.62米、中拱跨径12.3米、小拱跨径6.06米。在如此地势险峻、江水湍急的峡谷中建设一座石桥,其难度、气度,让今天的人既惊叹又佩服。
葛镜桥为石灰岩料相错砌成,看似极不规则,可却蕴含着古人造桥的智慧与力量。就是这座被古人形象称之为豆腐桥的石桥,看似危若累卵,却异常坚固。近四百年来,无论人祸天灾,现今仍屹立于江水滔滔的麻哈江上。关于她的神奇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据传:道教大师张三丰于明初在福泉山修道8年成仙后,常回福泉山显灵,被葛镜为民造桥的执着所感动,不仅托梦帮助葛镜找到最佳造桥的桥址,而且托梦给福泉城的官员百姓,令每家磨制一箱豆腐备置于自家门前,然后用法力,将一箱箱豆腐运至江边,点豆腐变成石头砌成此桥,葛镜桥便有了俗名豆腐桥。
赵州桥为官桥,自然为官方所建,而且建在平坦之地的河床上。葛镜桥是葛镜个人出于行善义举,自家出资掏钱所建,其财力、人力和外在条件都无法与赵州桥相比。葛镜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平越卫一户将门世家。葛镜少小离家,被父亲送到时任云南大理卫指挥葛云叔伯公处寄读培养,少小立志,不负众望,学有所成,中举入仕,先后担任云南省祭官、云南大厅、云南兵备道、四川中江府等职,于万历十四年(1586)辞官回乡,年当三十七岁。葛镜回到福泉后,热心公益,不惜钱财,专志建桥修庙,竭尽毕生精力,倾尽私家财力,建造千古名桥。
古代造桥无现代建桥设备,建桥难度可想而知。建拱桥不仅需要石料,还需要大量圆木做拱架支撑,清水江流域林木森森,而林间多为苗民,他们结寨而居。葛镜所取的木料,需经驿道过卫城,卫城里的杨义司是官府任命的土司,葛镜在老土司去世后,因忙于建桥,而未前往祭祀,老土司的后人对葛镜有了陈见,于是以抬木料踩坏了驿路,而拦下了建桥的木料。当时正值四月,云南总督张鹤鸣从鸭爪渡口前往平越府巡察,葛镜闻知,写檄文一封送张鹤鸣总督,讲修桥原委及木材被扣经过。张鹤鸣对葛镜修桥义举早有所闻,阅信后立即发令,通报各地,凡葛镜造桥用材,不准索钱,统统放行。至此,传为一段造桥佳话。
葛镜造桥并非一造就成,也并非一年造成,而是经历二次桥倒,历经30余载。2020年,80岁的杨光华老人,退休前是当时的福泉县文化局长,他用手指了指麻哈江上游说,第一次桥倒的地方叫“上倒桥”,具体的位置在鸭爪坝。麻哈江从峡谷里流出来,进入敞峡地段,岩石远离,两岸泥土斜坡,山民沿江岸开出片片梯田,江面宽阔至80余米,水流平缓。葛镜在鸭爪坝建起了第一座5孔联拱石桥,朝霞升起时,如长虹卧坡,连通两岸。葛镜之所以把桥址选在鸭爪坝,也许是那儿有古渡之便,地势相对平坦,有利于施工,可是他没有想到桥墩筑在土质河道上,是造桥之大忌。果不然,3年后的一场暴雨过后,五孔石桥在汹涌的洪水中倒塌了。后人给那儿取名为“上倒桥”。桥倒了,葛镜虽然心疼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但洪水却没有冲垮他修桥便民的坚定意志。第二次建桥时,他吸取第一次建桥的教训,逆向思维,将桥址选在了20多米宽的马腰岩建桥,河床两岸皆为岩石,一二孔即可跨过,既消除了基础不牢之虑,又可以节省人力财力。看似完美的建桥之地和方案,可他却忽视了对水势的测量,上游不远处是“三江并流”汇聚到麻哈江的水口头,只因峡谷突然变窄,水势异常急湍,一旦暴发洪水,必然受到更大的梗阻,水位迅速抬高,汹涌翻滚,形成巨大冲击力,桥不堪洪水冲击,5年修成的石桥,再一次在夏季暴涨的洪水中倒塌。
马腰岩的倒桥处,也就成了“下倒桥”。
葛镜付出的财力和心血在无情的洪水中功亏一篑。一般人倒桥一次就有可能心灰意冷,倒桥两次就有可能彻底绝望,然而于葛镜来说,却是人间例外,他反而愈挫愈勇。
失败,再失败,没有击垮葛镜行善积德、造福民众的决心,哪怕是倾家荡产他也要在麻哈江上修建一座石桥,不为流芳千古,只为实现为民便民的义举本心。葛镜从失败中再一次站了起来。这一次他经过慎重地选址,将桥址选在了两座倒桥中间的砥柱峡。
葛镜的第三次建桥的人生大幕再一次徐徐拉开。大概在万历三十一(1603)动工,原计划修桥的资金因前两次失败损失过半,修桥经费面临不足,他一不找官府求助,二不找乡绅筹集,他不惜卖掉家中所有的值钱之物,包括乡间的田园,乃至长子葛邦臣世袭祖职的俸禄,他全部拿来作为修桥资用,累计超过万两银子。最后连家人生计都面临问题,他不得不将次子葛帮维送到毕节友人家代养。他率领工匠奋战在工地上,只因劳心劳力,过度省吃俭用,以至于到了“形容枯槁”的程度。面对困难,他仍修桥不止,用行动兑现自己“桥不成兮镜不死”的誓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万历四十七年(1618年)葛镜桥在十五年后竣工完成。葛镜的宏伟造桥工程经过30年倾其所有、锲而不舍地实践,在麻哈江上终结建桥便民正果。葛镜桥一桥架南北,峡谷变通途。石桥与江水,石桥与自然,可谓巧夺天工,天人合一的造桥理念,精湛的造桥技艺,让葛镜桥历经无数灾难,并经受时间长河的考验,至今依然屹立在麻哈江上,成为福泉麻江天然峡谷最亮丽的人文风景。
葛镜毕其一生造桥成功,为确保大桥无恙,冠名“太平桥”。万历四十八年(1620)二月,云南总督张鹤鸣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兼理粮饷”,一行人马又过葛镜桥,得知葛镜于年前新逝,甚为感叹。睹桥思人,张鹤鸣认为“太平桥”不足以彰显葛镜行善义举,便将石桥命名为“葛镜桥”。他不仅写下碑记,还亲自题匾、作对联、赋诗文,以纪念葛镜的千古功德。
葛镜桥的建成,方便了麻哈江两岸民众的交往,终结了麻哈江上摆渡之艰难、船沉人亡的灾难历史,架起了福泉人民对外交流经商的便捷通道。
葛镜桥的功效远不止于此,他德以化人的楷模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一点也不亚于一座桥所起到的便民作用。当地人告诉我:葛镜锲而不舍、倾其所有,诚挚行善的义举,成为福泉人效仿学习的榜样,好义举、乐助人的精神在福泉市血脉相承代代相传。在葛镜去世的几百年间,在福泉有不少人效仿葛镜行善建桥共 120多座,最典型的要数吴家桥。当然也有效仿修路的,有灾年开仓救济穷人的。进入到新时代,修路建桥成为人民政府的发展要务,而民众自发向葛镜学习也有了新拓展,有人无偿捐出自己的器官,如眼角膜等,企业家和驻村扶贫干部更是自掏腰包扶贫帮困。一句话,福泉人常以做好事、行善事而自豪。
福泉麻哈江峡谷幽深,水流急湍,神奇雄伟的葛镜桥,是中国建桥史上的人间奇迹,更是贵州人功德楷模的大美人间见证;是物相的风景,更是人文的风景;是福泉的历史瑰宝,更是福泉人永远的道德标高。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