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 惊世之作揭开面纱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记者 吴艳 文\图 发布日期:2023-01-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近日在洛阳博物馆开展,此次特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洛阳博物馆联合举办。展览将持续至6月底。

采取影塑方式雕凿的塑像头部。

  1500年前的惊世之作,60年的探索回眸。步入展厅,恍若走进北魏洛阳城,探究尘封千年的永宁寺遗址。展览以“回溯”“探访”为主线,突破线性历史叙述的传统框架,采用多种展陈手法,引导公众全面了解多学科参与下对永宁寺历史、建筑和造像艺术的最新认识,并揭示永宁寺在北魏洛阳城、北魏历史、中国建筑史和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展览共分为4个板块,分别展示永宁寺发掘现场、永宁寺与北魏洛阳城的关系、永宁寺塑像所代表和展现的“洛阳风格”、北魏洛阳永宁寺的地位和影响。展览利用数字化复原、三维建模等新技术,对整体历史现场进行复原和营造,使观众一步步走近文物和历史场景。

永宁寺塔复原建筑模型。

  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排除平城保守集团的阻力,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开启了北魏洛阳时代。永宁寺始建于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是北魏迁洛后营建的一座皇家寺院,其规划严谨的建筑结构、高耸入云的佛塔、精美绝伦的塑像,体现了北魏王朝在建筑和艺术上所取得的最高成就。自建成之时,永宁寺便以其“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冠于当世,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对此均有细致的记述。《洛阳伽蓝记》载:“永宁寺,照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从1962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永宁寺遗址多次发掘。丰富的考古资料将永宁寺高超的建筑技术、精美的塑像艺术,更加直观地呈现于世,也佐证了北魏王朝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考古工作的珍贵手稿、绘图及照片,让观众跟随考古学家的足迹“探访”遗址。

  展览首次大规模展出与北魏洛阳永宁寺相关的考古成果220件(组)。各类塑像引领公众走进永宁寺的微观世界,无疑是展览中的最大亮点。永宁寺泥塑是同时期佛教塑像中极精细者,塑像身着多层衣物,每一层都是用极薄的泥片贴塑在像胎上;体型较小的塑像采取影塑方式,塑像上的发髻簪花、肩头装饰一丝不苟地插附其上,极尽工巧。

  永宁寺佛塔首层内部南面复原图是展览的又一亮点。复原图以文物为骨,以考古推演为肉,描绘出北魏永宁寺塔首层的原本样貌,给观众以充分遐想。策展团队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永宁寺塔基遗址沙盘和永宁寺塔复原建筑模型,并引入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的影像及声音作品,使最新考古研究成果转化为视觉艺术形式,丰富了展览层次。

  展览还以实物或图文资料展示同时期大同、朝阳、邺城、建康以及韩国扶余等地相关佛教遗址的考古发现,梳理永宁寺建筑、艺术的源流,重构北魏洛阳永宁寺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影响。

  北魏距今已有1500余年,其独有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本次展览主办方引入当代艺术家的绘画、书法、工艺作品,既对永宁寺文物进行艺术化解读,也引导公众主动感知与思考。洛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黄超说,“我们期待每位观众都能在展览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去想象、感受这段短暂而辉煌的历史。”

《中国民族报》(2023年1月31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