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成语,意思是救人性命比建造高大辉煌的七层佛塔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旨在强调对生命的尊重,象征着人道主义的高尚与无私。
“浮屠”源自梵语,又叫“窣堵婆”,通常指佛塔。佛塔的起源与释迦牟尼佛的涅槃密切相关。最初的佛塔是用土石堆叠的“坟”或“冢”,主要用于埋葬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根据佛教文献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摩揭陀国拘尸那迦的娑罗双树下圆寂后,他的大弟子迦叶按照传统的印度风俗,为其主持了火化仪式,并将佛舍利分成8份,送往8个国家建塔供奉。从此,佛塔成为供奉佛舍利和纪念佛教圣人的重要宗教建筑。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303-前232年)在执政时期大力推广佛教,广泛修建佛塔。传说阿育王曾命令修建八万四千塔,为传播佛法、弘扬佛教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塔的功能逐渐得以扩展。信众在一些佛教圣地建立存放经卷或法物的纪念塔,或建立用于存放其他高僧舍利的舍利塔。佛塔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还承载了佛法的传播与教化功能。
佛塔这一佛教建筑形式,随着佛教的传播也传入我国。东汉、魏晋时期,佛塔逐渐成为我国佛教的重要象征。在佛教发展进程中,我国佛塔的形式,逐渐从简单的土石堆叠,演变为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尤其是唐宋时期,佛塔的设计更加精美,融入更多中国化元素,往往成为寺庙的核心建筑之一。
佛塔虽为外来文化,但若论其数量和形制的丰富多样,我国佛塔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最早的覆钵式塔逐渐中国化,并衍生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华)塔、亭阁式塔等。
佛塔的高度和层数往往与其所承载的宗教意义密切相关。七级浮屠是其中规格极高的一种代表形式。
根据佛经记载,造塔被视为一种殊胜的修行方式。佛经中所述的造塔功德,是修行者积德消业、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重要途径。佛教认为,无论从个人修行的角度,还是从普济众生的层面,造塔的功德都是深远的。在古代,七级浮屠代表了非常高的建筑难度和艺术水平,能建成这样一座佛塔,便意味着更大的福德。
在中国文化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强调的是,救命之恩比建塔功德更具现实价值和重大意义,后来这一成语被广泛认可并使用。如元代郑德辉的《㑇梅香》第二折写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索多虑。”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十卷有:“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若说报答,就是为利了,岂是老汉的本念!”《西游记》第八十回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老舍的《谁先到了重庆》第三幕也说道:“老管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阿弥陀佛!”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传递了生命至上的思想。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也鼓励人们无私地帮助他人,尤其是在紧急时刻要伸出援手。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