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彻大悟
来源:中国民族报 谢志斌 发布日期:2023-01-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彻,指透彻;悟,指觉悟;大,则是对“彻”和“悟”的修饰,指终极的、广大的、圆满的。大彻大悟原意为究竟透彻和完全觉悟而成就佛道。

  据《阿含经》等典籍记述,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后,四处求师问道,遍访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家,非常精进地修习禅定,但总觉得离他所追寻的去之甚远。后来他改变修学方式,在尼连禅那河畔的山林中“结草为庵”,修习“苦行”,并逐日缩减饮食,乃至日食一麻一麦。苦行长达6年之久,历尽艰辛,悉达多枯瘦如柴,但仍然没有觉悟。有一天,悉达多禅修时看到天神弹琴的场景,因此领悟到:琴弦太紧容易断,琴弦太松不出声,应该不紧不松才能弹奏妙乐;正如修行不应放纵自身,也不应极端苦行,应行“中道”。

  “苦行非道”,悉达多太子最终“知非即舍”。他拖着极其消瘦的身体艰难地走出树林,在尼连禅那河中洗涤多年尘垢后借助树枝攀爬上岸。这时,一位名叫难陀波罗的牧女在河畔放牧,看到羸弱不堪的悉达多心生同情,以乳粥供养。悉达多恢复体力后,登上尼连禅那河西岸的迦耶山,来到一棵枝叶茂密的毕波罗树下向东铺设座位,并发誓:如果不能证悟无上大觉,宁可粉身碎骨也不离此座。经过七天七夜的禅定,悉达多夜睹启明星而悟道,大彻大悟,成为觉悟的佛陀。这棵树也被称为代表觉悟的“菩提树”。

  所以,成语“大彻大悟”中的“悟”原本是特指最终的圆满觉悟。在佛教中,“悟”是一个核心范畴,而觉悟有着不同的程度。觉悟的入门阶段,叫作“开悟”,“开悟”是觉悟之始,而“彻悟”是觉悟之成。完全证到佛教所说的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才算“大彻大悟”。梁启超在《中国古代思潮》第六章中说:“修法华三昧,越十四日,智者大彻大悟,遂直接佛传,创立此派。”智者即陈、隋年间的高僧智顗,他在20多岁时从慧思修行“法华三昧”而彻悟,后来成为天台宗的创始人。

  道教也惯用“大彻大悟”一词,元代郑德辉的杂剧《立成汤伊尹耕莘》云:“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以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后来这个成语逐渐通俗化,泛指彻底明白或醒悟,且多用于形容思想观念的革新,意同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大梦初醒等。如《淘金记》第9章:“他穿上鞋子,大大喝了一口浓茶,于是大彻大悟地自言自语起来。”又《老残游记续集》中说:“你紧记在心,将来自有个大彻大悟的日子,你就知道不是寻常的套话了。”该成语有时亦作“大澈大悟”,如《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4回道:“到这时候,我仿佛大澈大悟了不是?”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中国民族报》(2023年1月31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