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翠微山南麓,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法海寺。这座寺庙始建于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由明英宗近侍太监李童募资、工部营缮所历时近5年建成。明英宗赐额命名为“法海禅寺”,寓意其佛法深广,如同浩瀚的大海。近600年后,法海寺依然矗立于翠微山下,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
位于翠微山南麓的法海禅寺。 曙祥摄
“媲美敦煌,无一废笔”
法海寺依傍山峦,坐北朝南,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规整而庄重。其寺碑记载了建寺缘起。据称一天晚上李童梦游福地,于是奏明皇帝,之后找到了“都城之西,翠微山之阳,玉河乡水峪龙泉古寺之左”,认为此地俨然梦中之境,正适合修建梵刹。景泰四年(1453年),李童去世,依其所愿,被葬于所建法海寺西南侧。
今天,在翠微山下踏青回望,远处的烟树气势浩荡,近处的山林春光葳蕤,山川秀色和都城气象融为一体,山脚下还有溪流、古树、村居,庄严幽深的法海寺隐于其间,确为当年李童的选择而感慨。
法海寺沿着山势而建,屋殿层叠,山门之内有钟鼓楼,正对山门为天王殿,之后为大雄宝殿,殿门前有宽阔月台,台阶下的院落小巧精致,两株白皮松已挺立千年。天晴时,阳光透过枝叶,映照在灰筒瓦、黄琉璃上,金光晃动,显出皇家气派。
法海寺以壁画、石碑、经幢、铜钟而闻名,其中尤以壁画最为著名。在修建寺庙时,李童极尽奢华,要求皇家画师穷尽所能,涂绘出惊世壁画,希望来者虔奉香火。寺庙的大雄宝殿内,十铺精美壁画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面积达236.7平方米,内容为《佛众赴会图》《三大士图》《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等。
壁画不仅整体构图宏大,更在每一个细微之处下功夫,无论是人物的衣纹、还是景物的勾勒,都显得生动传神。画中77个人物,神佛菩萨、普罗众生,姿态各异、神情不一,线条流畅自如,色泽艳丽动人。在众多壁画中,水月观音的画像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水月观音像肩披白纱,胸佩璎珞,面庞柔美,身姿端庄,表情温和,令人见之忘俗。远观之下,水月观音的轻纱仿佛随风轻舞,若隐若现,透出一种神秘的美感。然而,当你走近细看,便会发现这轻纱之下,竟有无数细密的线条交织成一张精致的网,网中还巧妙地装饰着六棱形的花瓣,每一处都尽显匠心独运。
为了呈现云海、花卉、织物纹样、动物毛发的不同色泽和逼真效果,画师采用叠晕烘染等不同的上色技巧。其中所用的沥粉堆金工艺,更是不惜选用各色名贵颜料,如金粉、银粉、朱砂、石青、石绿等,使得画面立体而金碧辉煌,也增加了壁画的艺术价值。
保留至今的楞严经幢上,记录了多位参与壁画和造像创作的画师、工匠的名字,包含铸冶、绘画、瓦石、雕花、装銮、剉磨、沉金、捏土等不同工种。法海寺随处可见无数匠人的心血,也承载着先辈对技艺的坚守与传承。当人们站在黑暗的大殿里,靠着冷光手电来观看壁画细节的时候,会忍不住感叹:这是什么神仙笔触,连狐狸耳朵里的毛细血管都清晰看见。难怪专家们感慨,法海寺壁画“媲美敦煌,无一废笔”。
《三大士图》之水月观音。
《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局部。
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上,法海寺因为地处偏僻,并未如李童所希望的那么兴盛。明孝宗弘治年间,法海寺已经门径萧索,香火不济。弘治十七年(1504年)至正德元年(1506年),寺庙不得不进行了一次修整。清代,法海寺也并不受青睐,远不及西山万安山麓的北法海寺知名。民国时期,因为外国摄影师的深山造访,法海寺的佛像、壁画被拍照刊发,从而引发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1933年,24岁的德国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来到北京(当时称北平),她被地处偏远的法海寺里的壁画深深震撼。“西山最有意思的寺庙是法海寺。这是一座不大而颇具景致的寺庙,它以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画而受人关注。壁画在大殿的墙上,永远位于阴暗处,处于非常好的保存状态。”
4年后,另一位英国女记者安吉拉·莱瑟姆来到中国,参观完法海寺后,她也震惊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这幅深藏不露、迄今默默无闻的壁画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绘画作品之一……我敢说自己从未见过其他任何绘画能具有那么崇高和迷人的风格。”这篇名为《发现法海寺》的文章刊登在1937年《伦敦新闻》画报上,安吉拉的高度评价和实地拍摄的照片,也引发了海外学者对法海寺的高度关注。
1950年4月的一天,中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组织美术家到法海寺参观壁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叶浅予和徐悲鸿发现了壁画帝释天脸上的钉子,立刻报告文化部文物局进行处理。之后,通过这些钉子孔,人们发现,壁画竟然被填了一层细羊绒,可见其制作之精良。
1956年,北京修建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在即将完工之时,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的隧道洞口突然发生了塌方。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考察工地时,偶然看见了法海寺藏在荆条护板后的壁画。他回去之后,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保护法海寺壁画的意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法海寺之后成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久,一支古建队进驻法海寺,对藏有壁画的大殿进行大规模翻修,为了避免雷击引发火灾,专家在大殿顶部安装了避雷设施。
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法海寺的保护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了法海寺文物保管所,寺院重修、保护工作进入正轨。继之前对壁画、大雄宝殿进行修缮后,这次修葺的范围扩大到了山门、大殿、东西庑。1985年,天王殿也在原基址上实施了复建。1988年,法海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这座皇家庙宇终究显现出该有的气度。
沉寂的法海寺被唤醒,一批批游客、学者纷纷前来访古写生。来访者已无需殷勤问道,尘封的寺史被反复考据,故人旧事再度被提起。500多年前,法海寺的修建不管是出于国祚延绵的祈望,还是香火不尽的盼求,都成为如烟往事。在人类历史中,转瞬即逝的始终是个人得失,长久永恒、弥足珍贵的是文化遗产,能够超越时代、延绵后世、惠泽民众。
壁画中的神兽。
新时代守护让壁画“活”起来
法海寺壁画代表了明代壁画的最高水平,是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画。为了更好地活化利用留存不易的壁画,法海寺开展数字化采集工作,图像经过合成处理,可以真实还原壁画的全貌。
为让壁画动起来、“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欣赏法海寺壁画艺术,2023年2月,北京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对公众开放。展陈空间通过4K高清显示屏,原比例还原壁画真迹,360°立体环绕落地球幕再现古代工匠画师的智慧巧思,全方位生动展现壁画原貌。在艺术馆,壁画局部通过技术手段被拉近、放大,观众可全方位感受古人的匠心技法,看到每处细节的画法各有千秋。
展厅的东西两墙还分别设置了8个侧屏,展示法海寺壁画的8个主题细节,包括人物形象的流变以及人物服饰、绘画技法、法器持物等。其中3个侧屏展示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鬼子母、大自在天、摩利支天等9尊天神的形象流变,介绍它们从印度的原始形象到进入中国后的形象,再到后来如何慢慢演变形成法海寺壁画中的明代形象。
展厅内的球幕影院循环播放《梦·法海》影片,讲述法海寺壁画画师宛福清等创作壁画的故事。影片中所有的人物、动物形象均取材于壁画,通过3D建模展示,带领观众穿越回明朝建寺之初,领略当年文人画师的创作风采。观众可以在直径8米的球幕影院中看到立体的三大士及二十诸天的神像,也可以看到金毛吼、鹦鹉等神兽的身影。光影流转里,伴随着空气中粉墙尘土的味道、木构建筑特有的气息,人们仿佛可以听见殿堂内传来工匠劳作的声音,看见一幅幅古今辉映的画卷徐徐展开。
精妙的佛理可以用画作来阐释,守护的意义却需要我们用心去追寻。人们为何要义无反顾地保护这些壁画?一如奋力守住龙门石窟的先辈,也似今日安贫乐道的文物守护人、不畏艰苦的野外考古工作者,在他们的努力下,深沉的历史并非无法触碰,古老的思想随着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而永恒,传承千年的技艺借着夺目的画作闪耀光辉。这些璀璨的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文化的记忆,守住其载体,方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并使其重焕生机。
法海寺壁画的守护与利用,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是人类守护文明的美好愿望。四季流转,法海寺里的诸天神佛、经幢石碑、千年古松仍静静守候,等待着更多有心的寻访者。
赫达·莫里逊拍摄的大殿内景。资料图片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提供)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