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火笼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缪贞谊 发布日期:2022-12-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周末,在福建博物院观看民间工艺作品展时,偶遇一件久违而又熟悉的火笼。笼貌不扬,造型简朴,其内部为陶土烧制的笼钵,外部是用竹篾编织的圆篮,篮沿加了一道弧形手提,篮口上方附着一顶笼盖。整个火笼呈褐色,油光锃亮,看上去有些岁月了。细读桌牌简介,方知这件“古董”居然来自老家闽东畲乡,真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触。

  火笼是早年闽东山区畲族人民的取暖“神器”。一到冬天,随处可见老人捧抱火笼,三三两两聚于房前屋后拉着家常;小孩们则在寒风中跑来窜去,玩耍归来,常常把冻得发紫生疮的双手,伸向火笼,那股暖流瞬间从指尖涌上心头。有时,人们把小地瓜或小芋头埋入笼钵红炭中,半天功夫就变成飘香滚烫的美食,直叫人垂涎欲滴。若遇上潮湿天气,火笼还可当作“烘衣机”使用,但要时不时给笼盖上的小物件“翻身”,否则容易烤焦。

  不论绵绵雨天,还是煦煦晴日,畲乡冬夜总是让人感觉特别寒冷。乡亲们做完家务便早早上床去,他们把火笼塞进被窝,恍若北方的炕,暖洋洋的,不禁让人想起南北朝文学家阴铿的诗句:“火笼恒暖脚,行障镇床头”,只是睡前,一定要记得取出。

  那些年,我们村里的火笼,多半出自村头石桥边上一户人家,其祖辈皆以竹编为业,除制作火笼外,也编些箩筐、斗笠、簸箕等,大伙都称那家子为“桥竹厝”。桥竹厝火笼不仅美观耐用,而且价格低廉,加之声名远播畲乡各村,所以每到秋末冬初,成百件春夏时生产待售的火笼一下子就售罄了。

  如今,桥竹厝第三代掌门人赓续祖业、师承家传,前年被评定为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在畲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设竹艺公益讲习班,传授竹编手工艺,闲暇还经营着一家网店,售卖火笼等传统工艺品,颇受收藏者的青睐。

  火笼除了当作取暖器之外,还是畲家女儿出嫁的必备物品。她们出嫁时,妆奁里总要放一对新火笼,并在笼外贴上红红的“囍”字或凤凰图案剪纸,同时在笼钵内放置木炭和鸡蛋,寓意香火延续,喜气相随。婚礼当天还要举行畲歌擂台赛,也称盘歌,比如对唱《火笼歌》:“一盏火笼红又红,来日物阜且民丰,好啊雀哩;一盏火笼圆又圆,来日福寿且双全,好啊雀哩!”新婚当日,火笼正式启用,并在燃着的木炭上放些新鲜的橘皮,熏得一室橘香,真有“镇日熏香坐,凝妆悄倚栏”的幽美意境。畲族这一独特的婚嫁习俗,绵延至今。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今天闽东畲乡面貌焕然一新,畲族乡亲住进新楼房,用上各式家电。电热毯、空调逐渐取代了火笼,但火笼曾经散发出的股股暖意,依然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流淌着……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