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时代精神的情与思——新时代十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观察(散文篇)
来源:中国民族报 苏涛 发布日期:2022-11-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我国是散文的国度,散文创作源远流长,不仅有着悠久深厚的传统,亦是紧贴时代脉搏的“感应器”。新时代10年,各族作家的散文创作都更为主动和深入地记录时代,书写群体经验;散文创作所描写的内容、所关注的问题、所传达的价值观,有着普遍的共同体意识,其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中国形象的呈现中,展现出一种中国气派和现实主义精神,这正是散文创作的应有之姿。

  一、主旋律的时代书写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如何将文学的理想与深刻的现实主义相结合,一直是广大作家思索的课题。新时代1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中,中国人民为改变命运而努力的印记不仅对于个体生命有着重要意义,也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如何对其进行记录和讲述是时代赋予作家的新课题。回顾新时代10年的少数民族散文创作,脱贫攻坚题材散文的批量出现,无疑是一大特点。

  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亿万观众得以深入了解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闽宁协作,回族作家马慧娟的文学生长点便开掘自宁夏这片旧貌换新颜的土壤,在她的《溪风絮语》《希望长在泥土里》等散文集中,很多记忆都被点亮,同时被点亮的还有时代变迁背后的人性光芒;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鲁甸:废墟上开出的花》以质朴明快的陈述,回顾了云南省鲁甸县甘家寨等地震灾区重建家园的奋斗历程;锡伯族作家觉罗康林的《天山春晓:从伊犁到喀什》书写了新疆各族群众感受政策扶持的温暖,激荡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念和勇气;畲族作家朝颜的《樟树下,外婆家》则在缅怀亲情和乡情的低回倾诉中,映衬出革命老区沙洲坝在精准扶贫政策下的蜕变……这些脱贫攻坚题材的散文作品,展现着宏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命运变迁和深切体悟,激荡着家国一体的意识以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奋斗精神。

  毫无疑问,书写时代主旋律、弘扬民族精神是少数民族文学一直以来的写作追求。新时代10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各族作家积极参与表达。在史料文献的爬梳整理中,英雄人物无疑是一个个闪亮的坐标和人格代表,通过他们的动人事迹更能映照出时代的精神光彩。在《英雄的余温——走进与张鸿仪有关的地理》一文中,回族作家石彦伟以剥洋葱似的层层讲述,勾勒出烽烟岁月中抗日英雄张鸿仪的身影;朝鲜族作家金海洋创作的散文《太行山作证》,记录了朝鲜义勇军和日军激战的“胡家庄战斗”;维吾尔族作家艾贝保·热合曼的《高于生命的使命》,讲述了78岁的护边守边模范、“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践行“护边守边比生命更重要”的先进事迹,彰显各族干部群众团结戍边的责任与担当。

  二、 深扎土地的生态写作

  深深扎根于广阔的土地之中,并在回归自然与回望乡土之间返归大地,是中国散文的优秀传统。新时代10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诠释,也是乡土中国文化背景下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观察新时代10年的少数民族散文书写,基于土地和自然的生态写作及其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呈现是一大亮点。

  实际上,用散文来表达生态主题,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思索,是少数民族作家的写作优长。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延续了作者长期以来的自然观,以一种舒缓的笔调、纯然而宁静的描绘,传达人与自然的共振共鸣;土家族作家彭学明的《湘西年味》《流年》等作品通过作者细腻的乡土记忆,让人仿佛回到沈从文笔下湘西的动人诗情之中;锡伯族作家傅查新昌的《天边小城》,将镜头对准新疆且末县,对防沙治沙的生态逻辑闪烁着理性的思考,文笔雅致,意味深长;蒙古族作家胥得意的长篇散文《沙卜台:无锁的村庄》是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所作的传记,从乡土美学的呈现而言,有作家切身体验润泽其中,浸透着中国传统的情感记忆和生命哲学;回族作家阿慧走进新疆棉花地,与采棉工同吃同住同摘棉,由此创作《大地的云朵》,谱写了一曲从生命内里奔涌而出的劳动者赞歌。

  观察近1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散文,立足于土地与自然的书写是重要的写作传统,藏族作家雍措的《凹村》、苗族作家杨犁民的《露水硕大》、壮族作家黄毅的《新疆时间》、毛南族作家莫景春的《被风吹过的村庄》、土家族作家徐晓华的《那条叫清江的河》等作品,都以作家的精神原乡滋养创作,并在唤醒乡愁的同时完成文学与生命细节的互文。

  三、 多元叙事丰富中国文学内涵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从2018年起新设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扶持项目,从历年入选的散文集或可透视出少数民族文学为当代文学所提供的多元表达。

  纳西族作家黄立康的散文集《巴别塔的砖》,在“A面”和“B面”的“复调”叙述中,将现实与历史、个人与时代置于更为广阔的世界中,以滇西北的民族、风俗、地域、风物为主要书写内容,立足于个人生活的体察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展现了作家的人文关怀及精神问询;维吾尔族作家阿舍的散文《像风一样》极富生命意识,充满人文关怀,展现了阿舍散文一贯的思辨色彩;维吾尔族作家帕蒂古丽散文集《蕴情的土地》则以行走的经历,沉静有力的笔墨,记录多个民族真实鲜活的生活样貌。

  与此同时,汉族作家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观照同样值得关注,刘亮程、李娟笔下的新疆书写已然成为当代散文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刘亮程在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这一文学态度的指引下进行着他的散文创作,从散文集《在新疆》开始,新疆故事便成为他文学版图的重要内容;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李娟也用笔如实记录着祖国边地朴素的劳作生活,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延续了作家“阿勒泰系列”的写作风格,通过和谐纯美、充满烟火气的描写,再现了边地牧民日常生活的风景以及作家本人的生命体验,在低回绵延的叙述中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精神品格。实际上,正是在各族作家一道参与书写当代中国形象的过程中,中国文学的丰富内涵更显生动具体。

  纵观新时代10年的散文创作,“80后”“90后”年轻散文创作者同样表现亮眼。获得“骏马奖”的彝族作家阿微木依萝、土家族作家向迅、哈萨克族作家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壮族作家连亭等都是涌现出的代表。期待在下一个10年,少数民族作家能在散文园地为中国文学贡献更大的能量。

  (作者系宁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