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云锦展示。
上图:“新时代 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彭水苗绣重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展示并介绍苗绣。 中图:“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观众体验感受草编技艺。 下图:“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参展人员展示茶礼茶俗。
“新时代 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4个板块亮点迭出;来自全国各地的332名非遗传承人、284个非遗项目参展参演……8月25日至29日,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简称“非遗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
除主会场展演活动外,本届非遗博览会还举办了构建中国特色非遗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高端论坛、非遗策展论坛暨传播案例分享会,以及“中国味道”大运河沿线非遗美食节、“华服之美”非遗服饰秀等分会场活动。
延续文脉 连接生活
从江苏徐州香包到四川唐昌布鞋,从贵州苗绣到海南黎锦、藤编,从内蒙古《格萨(斯)尔》到新疆《玛纳斯》……在本届非遗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过的多个非遗项目,以图片、文字、影像等方式集中展示,彰显了党中央对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深切关怀和期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我国非遗保护体系日趋完善,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目前,国务院已公布5批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5批306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支持对1805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密集出台,强化顶层设计,为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明确了目标方向和主要任务。
本届非遗博览会期间,赫哲族伊玛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等前来参展,精湛的表演引来观众驻足欣赏。同样吸引大家的还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唱千年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展演,几位传承人的说唱展示极富感染力,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伊玛堪是赫哲族口耳相授、世代传承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被誉为‘赫哲族百科全书’。近年来,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到八岔赫哲族乡,都建立了伊玛堪传习所,并制定了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目标,切实传承保护伊玛堪。”吴宝臣说。
彭水苗绣重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的展位前总是围满了人,大家一边欣赏绣品,一边问询刺绣技艺。感受到观众的浓厚兴趣,李绍玉干脆将一幅苗绣长卷铺开,借这幅心血之作详细介绍非遗保护传承成果。“近年来,从政府到研究机构,大家越来越重视和关注非遗,我们的信心也更足了,动力更大了。”李绍玉欣慰地说。
传承保护非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非遗与现代生活接轨,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共享保护成果。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首批参与高校之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一手“牵”着非遗传承人,一手“牵”着设计师、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探索“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多样化方式。在本届非遗博览会上,设计师李依蔓代表学院参展,带来的非遗万花筒、音响等产品格外引人注目。“我们与传承人一同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产品设计、制作与非遗深度融合,让业界看到非遗发展的更多可能,让人们拥有更多的非遗产品选择。”李依蔓说。
灿烂文化 一河相承
流淌千载的大运河穿越历史,灿烂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板块,运河沿线八省市的非遗项目汇聚一堂,再现沿运省份“同宗同源”又“和而不同”的风土人情,勾勒出一幅流淌的“诗与远方”画卷。
北京兔儿爷、京剧脸谱、景泰蓝制作技艺等北京特色非遗项目齐聚北京展区,彰显浓厚中国风;太极拳、光山花鼓戏、仰韶彩陶制作工艺、唐三彩烧制技艺等河南非遗项目,以展示、展演方式呈现中原文化底蕴;天津、河北和安徽展区内,汇聚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曲艺、民俗等多个门类,体现丰富文化内涵。
扁鹊脉学诊法现场诊脉,平度草编、博兴草编和费县手绣现场制作,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现场展演……山东展区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齐风鲁韵,让民众现场体验大运河上山东非遗的生机与活力。
“活力浙江”展区特设“浙江非遗GO”数字专题体验区,云平台聚合“展览+电商”两大专区。观众戴上VR眼镜即可深度观摩桐庐剪纸非遗技艺,亲身体验数字技术赋能,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进入“水韵江苏”展区,首先看到的是位列四大名锦之首的“云锦”。因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锦纹绚丽、格调高雅,云锦在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特贡”之物,故有“寸锦寸金”之说。眼下,在非遗博览会上,人们只需花几百元就可将一件精美的云锦文创产品带回家。南京云锦研究所品牌部经理何冠奕介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云锦,传承人也在积极“上新”,这次带来的云锦卷轴和云锦剪纸都是“亲民版”,很受欢迎。
资源转化 全面赋能
一头挑起技艺传承,一头挑起万家生计,非遗在代际传承的同时,成为全面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
“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邀请云南剑川木雕非遗工坊、四川羌族草竹编研学体验培训非遗工坊、内蒙古白狼林俗树皮画非遗工坊等46家非遗工坊参展,立体展示非遗和乡村振兴彼此赋能、相得益彰的探索和成果。
在四川羌族草竹编研学体验培训非遗工坊展位,展桌上摆放的蟋蟀、蝴蝶、螃蟹、蜗牛等栩栩如生。这家工坊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创新开展研学体验活动。在当地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下,该工坊根据中小学生和高校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习特点,设置了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把传统的“非遗进校园”做成了“乡村体验课”。
经过设计、分色剪制、揭离和粘贴,一片片白桦树树皮变成奔驰的骏马、婉约的仕女……这就是白狼林俗树皮画。树皮画不但变废为宝,还在当地乡村振兴中起到重要作用,拓展更多发展空间。
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板块,可以看到这样的生动实践:广西依托壮族织锦技艺等非遗项目,组织实施技能培训,建设非遗工坊47家,带动就业1405人;海南依托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非遗项目,建设五指山香兰黎族织锦传习有限公司非遗工坊等12个非遗工坊,带动当地就业2440人;湖南湘西七绣坊非遗工坊累计培训绣娘1200余人,使绣娘们实现“带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目标……
非遗源自乡土民间,是乡村宝贵的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100家,不仅把文化资源转化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也让非遗保护传承基础更牢靠、发展更长远,使各族群众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
人茶相“和” 生生不息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制茶技艺自成体系,各种饮茶习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板块,沁人心脾的茶香就是向导。以“和”为核心,该板块围绕40余个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非遗代表性项目,从茶路、制茶、传承3个方面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传播,展示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心灵修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
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湖南千两茶展区,观众可以一边品口感甘醇的黑茶,一边观赏原生态的怀化“茶山号子”展演,为充满力量的千两茶“花卷踩制技艺”喝彩,感受舌尖与视听的多重享受;在内蒙古奶茶展区,茶香与蒙古族长调民歌将人们的心神带往辽阔的草原。行至广西瑶族油茶制作技艺展区,人们还可以在传承人的现场展示中,感受“打油茶”这一独特技艺。
此外,福鼎白茶、武夷岩茶、普洱茶、德昂族酸茶等特色茶叶也齐聚展会现场,让观众在观展的同时体验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中华茶文化。
非遗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中国非遗博览会这一平台,全面展示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本文图片由非遗博览会主办方提供)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