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告文学《张桂梅》:书写信仰大爱与生命尊严
来源:光明日报 梁鸿鹰 发布日期:2022-08-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张桂梅与学生在校园内交谈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摄

  一个清瘦、慈祥和疲惫的女教师,以她不平凡的事迹打动了亿万人。关于她走过的人生历程,关于她的精神世界,李延国、王秀丽的报告文学《张桂梅》(云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揭示得立体鲜活,感人至深。一部三百多页的作品,伴随着我,从春天到盛夏,一次次阅读,让我为书中刻画的那个圣洁心灵所折服与感动。

  这是一部大写的奋斗者的信仰之书。我从作品的字里行间领悟到,这个因忘我而大半辈子匆忙得近乎踉跄的人,是因为灵魂里有真金白银,有闪光的信仰和目标,才得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她舍弃现实世界浮躁、实惠的诱惑,认准的事情做到底。她带着满身的病痛为山区女孩教育成长呕心沥血,为贫困儿童健康成长鞠躬尽瘁,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楷模。

  《张桂梅》是对大爱的礼赞,以无数感人的故事,揭示出一个跨越65年不平凡岁月走来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如何锻造的。应该说,张桂梅的成长格外具有传奇性。她生于东北山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是十二个孩子中存活下来的第六个,是女孩中差一点被送人的第五个。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贫穷一直紧跟着这个多子女的家庭。母亲在48岁生她时便已身患癌症,每当季节变换,都要到鬼门关走上一回。张桂梅人生的艰难曲折是难以想象的,她自幼除了瘦弱还患有严重哮喘,少时失怙,壮年失偶,困苦,贫穷,孑然一身,没有子女,没有家庭,没有私产,疾病与她如影随形,但她具有顽强的意志,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或逼退。

  作品向我们揭示出,张桂梅如何在严酷的艰难中,在不起眼的日常生活中,让理想萌发并成就自己的大爱。她小时候生病,亲人奔走救治,心忧如焚,日夜守护,同学们天天看望,帮她补习课程,背着她去看电影。在学校里,她目睹一个在家里备受宠爱、平时胆小的美丽老师,为了救学生,从学生裤管里亲手扯出蛇,将之扔远,随后自己也昏倒在地。参加工作后,知青哥哥姐姐们热情无私的帮助,唤醒隐藏在生命深处对知识的渴望,一度加入高考补习队伍,在与大家一起学习生活中感悟浓浓爱意。宝贵的亲情,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成为她艰辛生活中温暖的亮光。生活的磨砺使她明白,没有爱就没有生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生。

  张桂梅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不移,是命运的安排,更是生活教育的结果。在工作中她一次次发现,女孩更容易失去教育的机会,特别在农村,女孩受教育的权利可以随时被剥夺。她从实践中意识到,教育落差、资源有限扩大了教育不公,由此导致社会不公。消除这种不公的利器就是公平普惠的教育。她把爱护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指导教师不断矫正个人好恶,把以公平公正之心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作为基本品格。她决意从事改变山村女童的教育事业,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做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用知识改变山村孩子的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沐浴在文化教育恩泽之中。她把自己作为一棵树种在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园里,以自己的浓荫遮风挡雨,更用文明、感恩、自强的乳汁哺育下一代,将自己的无私大爱,将文明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学生,通过改变农村女孩改变山村,泽被后代。

  《张桂梅》同样是一部彰显生命尊严之书。张桂梅17岁就从辽远的黑土地走到彩云之南。在像铁轨一样长的生活中接受摔打,接受生活课堂所赐予的一切。为了更好揭示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与生命历程,两位作者不同寻常地采用了第二人称方式叙事,文本像是倾诉、叩问与对话,他们像手执摄像机和长镜头一样,带着读者穿越时代风雨,见证生活如何造就了主人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张桂梅的精神世界很充实,对父母有着生死相依之情,她在困苦中锤炼意志,丰富内心。她与董玉汉的恋爱和婚姻充满传奇,他们的爱情肇始于张桂梅的美丽直率、热情善良,作为知识分子的董玉汉笨拙而真诚,经常与她共同分享古典文学营养,共同接受美好情感的沐浴,这成为她一生的滋养。失去丈夫的张桂梅,挥洒着爱与被爱的力量,勇于接受生活考验,学会忘记痛苦,投入工作。作品将这一切写得催人泪下。张桂梅固然以事业为重,但全书注重揭示她对人的热情与对生活的热爱。她对世界万物、对人怀有大爱,更怀有美好的情怀。在她看来,对孩子们而言美育是最好的素质教育。于是她和孩子们一起种植玫瑰、月季、鸢尾、米兰、剑兰、夹竹桃、夜来香,一起浇水、施肥,把校园变成了一座美丽花园,让孩子们的生命之花也与美一起随之盛开。

  张桂梅老师六十多年的人生跋涉得如此之远,行进得如此壮丽,她让两千多名山村女孩的命运得到彻底改变。张桂梅的故事是当代中国故事的一部分,将存于历史长河。李延国、王秀丽以张桂梅精神写张桂梅,为读者奉献了一部鼓舞人心的佳作。(作者:梁鸿鹰,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