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外景。人民网袁飞 摄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今陕西省彬州市的清凉山脚下,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为纪念在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中阵亡的将士们而修建,初名应福寺,北宋仁宗时改名庆寿寺,明代以来俗称大佛寺,距唐长安城(今西安市)160多公里。在疫情趋于平稳,文旅日渐复苏的环境下,游客纷纷驱车前往彬州市大佛寺一探这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佛教建筑遗迹。
近日气温居高不下,烈日之下,大佛寺内外仍有游客缓步前来,寺外的马路对面还设有专门供游人烧香参拜之处。入寺口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扫码、测温、戴口罩,秩序井然。寺内虽植被丰富,仍难敌正午的阳光炙烤,游人们纷纷坐在墙角树下纳凉解渴。
寺内护楼是大佛寺的主体建筑,共5层,高38米,起着保护大佛窟的重要作用。护楼采用因山起刹,依窟造楼的原则,结构奇巧,气势恢宏。
伴着一步步的台阶而上,可逐步领略到大佛寺各色石窟雕像的尊荣百态,洞窟内外更有冬夏之别。洞内大小石窟佛龛多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虽令人惋惜但仍感震撼,特别是目睹到全寺的中心:大佛窟,更难掩心中激动。
大佛洞窟内平面近似半圆形,环绕游人,窟平面为半圆形,径约34米,高31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彩塑像3尊。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
“好高好大呀!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游人中,一孩子稚嫩地提问声引人侧目微笑,无奈父母也只能查阅资料后方能解答。千佛洞则位于大佛窟东侧,为中心柱式结构,由3个相连的小洞组成,两边较深,中间略浅,窟中造像有300余尊。
全寺因山起刹,依崖凿窟,雕石成像,共130孔洞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40米长的东西向立体崖面上,共有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彬州市大佛寺石窟作为我国唐代佛教文化及石窟艺术的重要实物代表,其位于西出长安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第一站,既是陕西境内最大的石窟群,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佛教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与交流,是研究中国佛教及石窟艺术的重要宝藏。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