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博物馆的力量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2-05-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聚焦“博物馆的力量”这一主题,今年的中国主会场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全国各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当天,国家文物局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博物馆最新数据:2021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79亿人次,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共备案博物馆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其中,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我国享受免费参观博物馆人数世界最多。

  什么是“博物馆的力量”?各级各类博物馆应如何更好地释放这种力量?本刊特邀请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馆长陈泰敏、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结合办馆实践,共同探讨。

 

拥抱新科技 让古老文物借力“出圈”

——访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

□ 本报见习记者 文静


青铜神兽
 


小朋友在参观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憨态可掬的三星堆青铜神兽首次公开展出,被网友戏称为文物版“机器狗”,与其一起展出的还有三星堆祭祀区最新出土的爬龙铜器盖、立发铜人头像等多件三星堆文物。此次由三星堆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倾力打造的“花开并蒂——巴蜀青铜文明特展”,借助AR眼镜、智能机器人等智慧化服务,实现“让文物动起来”,全方位、多层次地为观众提供独特的参观体验。

  作为文博界的“顶流”,三星堆博物馆每次出手,都备受关注。三星堆博物馆如何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释放和彰显影响周围世界的力量?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该馆副馆长朱亚蓉。

  记者: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一次次震撼了世界。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昭告世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属性。依托如此重量级的遗址,三星堆博物馆如何看待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朱亚蓉:三星堆遗址考古充分展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可以说,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其灿烂的青铜文化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浪漫”特质,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作为一个考古遗址类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以收藏、展示、研究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为职责和使命,是传播古蜀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博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文化教育中去,在承担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为三星堆博物馆带来大放异彩的机会。

  记者:作为一家现代化的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在活化文物、展现璀璨中华文明方面有哪些实践和经验,取得了什么实效?

  朱亚蓉:一直以来,三星堆博物馆致力于通过传播方式、展陈方式的创新,增强三星堆文物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释放博物馆更大的传播力量。

  去年年底,三星堆开放式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正式开馆,把文物修复保护和展示利用结合起来,让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了解文物出土后的修复工作,还能第一时间了解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的最新成果。在三星堆文化资源IP化理念下,三星堆文创产品目前已达到400多种,2021年总销售额近3000万元,考古盲盒、面具冰淇淋等广受公众喜爱,让观众不仅能在博物馆“大饱眼福”,还能将这份文化“带回家”。

  三星堆博物馆运用短视频、云直播、云展览、H5、3D动画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参与电影、游戏、动漫、纪录片、文化类节目等,传播三星堆文化。尤其是去年三星堆考古发掘直播,不仅让三星堆上了热搜,成了网红,也让博物馆参观人数实现暴增,充分体现了传播的力量。

  总的来说,通过这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博物馆要主动拥抱新科技,在保持谨慎态度的同时借助传播的力量,让博物馆里的文物以更多元的形式走到大众身边。

  记者:正在建设中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将具备智慧博物馆的功能,令人期待。您怎么看待博物馆的运营和建设?

  朱亚蓉:数字文博是未来博物馆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短视频、直播、VR、AR、MR等技术,打破一些物理的边界,让躺在博物馆的文物以更多元的方式与观众见面。不得不说,高新技术的推广为博物馆发展带来新契机。

  信息化时代给了博物馆发展机会,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勇于突破,以为公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服务为发展方向和重要使命,要在观念上转变、在方法上创新、在内容上升级,不断增强博物馆文化的辐射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记者:您认为什么是“博物馆的力量”?以三星堆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应如何更好地彰显这种力量?

  朱亚蓉:我认为博物馆的力量首先来源于责任,保护文物、守护遗址、留存人类文明记忆,是博物馆应贡献的力量;第二是传承的力量,要让更多人了解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第三是联结的力量,博物馆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和平台,要发挥沟通古与今、联系当下与未来的作用,为广大公众提供文化空间,贡献文化产品,提供文化体验。

  博物馆要守护好文化遗产,用好文物资源。只有充分发挥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价值,为公众提供丰厚滋养和精神动力,才能让博物馆的力量得到充分释放。同时,博物馆也要主动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让文物“火”起来,让博物馆的影响力辐射全世界。

  (本文图片均由朱亚蓉提供)

 

做好“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 内蒙古博物院院长 陈永志


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内蒙古博物院藏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机构,也是珍藏着国家和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浸润人心的精神家园。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多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珍贵丰富的文化遗产。用文物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让公众领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是内蒙古博物院应发挥的积极作用。

  首先,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展览陈列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用文物实体展览厘清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诞育、形成、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进程。同时要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形成完整的史料体系,在展览展示中准确地体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其次是要打造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遗址展示与展览,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具有丰厚的文物资源,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1099处。我们要紧紧抓住文物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载体,依托大型文物遗址和经典文物,打造精品展览,再现国家和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一是强化考古遗址发掘展示,在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方面,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科研项目为切入点,以内蒙古化德裕民文化遗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遗址、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为中心,通过文物展览构建中华文明的标识体系。二是打造精品展览,以“文明曙光”“长城两边是故乡”“交融的魅力”“解放之路”“亮丽内蒙古”等系列展览,不断强化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再次是深入挖掘阐释体现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代表性文物,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宣传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以经典展览为依托,以体现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代表性文物为抓手,深入挖掘其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厚重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各类文化教育与宣传阐释推介活动。深入阐释内蒙古“大窑遗址”“岱海遗址群”“红山碧玉龙”“居延汉简”“王昭君墓”“五一会址”等代表性文物和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博物馆这样的文化窗口,重点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讲述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阐释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的光辉历程,以博物馆力量凝聚人心,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内蒙古博物院的作用和力量,一定可以由此进一步彰显。

 

展示自然遗产价值 讲好生命演化故事

□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馆长 陈泰敏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寒武纪海底隧道。 陈泰敏供图

  5月18日,“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公布,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的“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基本陈列”入列其中。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的县级市澄江市,展示的是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澄江生物群。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澄江帽天山发现了澄江生物群化石群,此后国内外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在这里采集化石,开展古生物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2012年7月1日,作为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没有古生物化石世界遗产的空白。

  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埋藏在地底下的化石魅力,2020年,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应运而生,旨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挖掘展示化石价值,向游客讲述生命大爆发、生命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神奇,同时也在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作为展示生命起源和演化的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我馆积极行动,在充分参与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创新的行动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进程中释放博物馆的力量。

  做好深度挖掘,展示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澄江化石地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实证,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遗址,这里迄今已发现了20个门类、280余种的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我馆通过应用先进科技手段,深度挖掘澄江化石在展示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价值,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命共同体教育,让遗产永续利用。

  讲好生命故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澄江化石个体小、不直观,而且寒武纪年代久远,相关知识对大众来说显得有些“高冷”,因此我馆以“讲述宏大的生命演化故事  突出澄江化石的重要位置”为基本陈列主题,全景式地展示地球生命演化过程。我馆不仅集中展示澄江化石,还展出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各个地质时期的6万余件珍稀化石和现生动植物标本,比如恐龙、猛犸象等化石标本,绿孔雀、果子狸等动物标本,还活体养殖了中华鲎、水母、珊瑚等。总之,我馆以全景式的科普方式,讲好生命大爆发和5次生物大灭绝的故事,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生物多样性、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用好数字技术,增强科学普及的传播力。让大众直观、轻松地认识澄江古生物群和寒武纪早期的生物面貌,是我馆的重要职责之一。在众多古生物学家的帮助下,我馆制作了200多个原创多媒体视频。为了更真实地还原古生物和生态环境,提供好的参观体验,我们经过上百次的科学论证和反复修改,让古生物化石“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寒武纪的海底隧道展项,我们应用了OLED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海底隧道,迎面而来的是栩栩如生的寒武纪的古生物。我们还采用了VR、AR、OLED柔性屏幕等现代光电技术和多媒体设备,配合化石物种复原、寒武纪海洋景观复原、脊椎的演化、地球故事等视频内容,让展陈充满科技感,为大众提供更有趣的视听体验,让化石“活”起来,把生命演化的故事“讲”出来。

  整合有利资源,提升社会教育的影响力。我馆一直积极探索文化教育和研学科普工作,努力使澄江化石地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积极拓展延长澄江化石文创产品产业链,打造以澄江化石为原型的文化形象,开发系列文化产品;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今后,我们也将继续利用好、展示好澄江化石地自然遗产资源,致力于将澄江化石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古生物化石科研基地、科考旅游地、知名的大众科普旅游地。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