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人民立场 践行“两创”方针
来源: 牛乐 发布日期:2022-04-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同时,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对我国文艺创作与文艺研究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多年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的工作一直集中在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经常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开展田野工作,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掘、整理、保护和研究。在此期间,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的学术关注点,与之相关的研究、思考逐渐成为我的工作重心。2013年,我的学术专著《素壁清晖——临夏砖雕艺术研究》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2014年至2016年,我又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甘南卷》的写作。这些作品是我多年从事艺术人类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学术化地阐释了西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互鉴融通的历史轨迹与现实样貌。

  2015年,基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这一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契机,我以所在单位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为平台申请承办,西北民族大学因而成为全国首批研培计划参与高校。截至2019年,西北民族大学研培项目涵盖了甘肃省大多数手工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累计培训非遗传承人500余人。

  这一时期,由于工作需要,我经常奔赴各地,对参与培训的学员进行回访,与非遗传承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进一步深化了我对于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此后几年,相关社会工作与我的学术研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拓宽了我的研究道路,深化了研究成果的学术内涵与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我开始在社会工作中反观自身的学术思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基因特色、创新价值,对文化艺术的“人民性”有了更深切的领悟和理解。

  2018年以来,我参与“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工作,致力于临夏州传统民族手工艺的“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研究。我的研究工作始终密切联系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当地政府、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此期间,我深刻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流变性以及在当代社会环境下创新发展的重要性,领悟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深刻的哲学和社会学内涵及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民间文艺折射了人类的生命样态、生存本色与灵感空间。古往今来,民间文艺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人民群众是民间文艺的创造者,也是民间文艺的接受者、欣赏者和传播者。正是各族人民的灵感和创造,赋予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风骨、气象与神韵。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和民族文化的研究者,我深知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的宏大气象和人民大众丰富的文化生活、情感世界的书写还远远不够,反倒是历史深处与现实生活中各族人民的文艺生活,不断赋予我灵感、神思,坚定我果毅前行的决心。

  3月28日,我荣幸地被评选为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这是一份认可,更是一种鼓舞。我将继续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内涵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意义,研究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存续力和自新能力,科学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与变迁,倾力拓展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策略与现实路径。要从强国复兴的大视野中审视文艺事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在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厚植人民情怀,弘扬正道,守正创新,坚守艺术理想,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西北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所长)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