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和常书鸿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6集纪录片《我守敦煌日月长》于2024年年底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影片真实展现了文物修复师、管理员、讲解员等敦煌人的日月坚守,集中展示了历史、艺术与科学在敦煌的创造性交汇。
“我”是该片主角,致敬大美敦煌背后数代守护者。莫高窟绵延1600多年,既属于历史镜像中的“造窟人”,又属于当代现实中的“守窟人”。第一集《土的迁徙》中,修复师何明阳捧回“敦煌土”,带领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体验“土的艺术”,从一捧“敦煌土”感受技艺与文化之美。而到了最后一集,镜头将视角拉向更为广阔的时间维度,从常沙娜、樊锦诗等老一辈敦煌人,到新人讲解员,再到来当“小小讲解员”的志愿者小学生们……风沙吹见赤子之心,日月照见吾辈力量。
近年来,敦煌题材文艺作品频出,纪录片《敦煌师父》《我在敦煌》与音乐剧《飞天》、沪剧《敦煌女儿》、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芭蕾舞剧《敦煌》等,都聚焦这群在时间的沙海中留住敦煌的“我”。
“守”是该片题眼,讴歌数代人对敦煌的守护、守望和坚守。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艺术家常书鸿,用一生守护中国千年文化遗产。她的女儿常沙娜继承父亲的遗愿,继续守护敦煌。正是一代代敦煌人坚守大漠,铸就了敦煌文化的璀璨与传承。
第六集《故园新生》,涉及敦煌研究院全体员工录制新春祝福、职工子弟入园喜贺春节、新讲解员入职、清明祭奠先辈、听“敦煌的女儿”老院长樊锦诗讲述历史等内容。影片在历史和当下穿梭,老照片中呈现的是破冰取水、马耕菜地、开荒拓园,镜头切回当下,彩色影像中300名小小讲解员欣喜地发现屋檐上有一窝小猫。
80年前,常书鸿的家门前有两棵梨树,女儿常沙娜刚来时爬到枝上拍照。如今树枝挂满青梨,令94岁“永远的敦煌少女”感叹这就是人生。众生守护敦煌,又被这方净土守护与滋养。
“敦煌”“日月”是该片根本,园中人与银屏前的观众共同守护敦煌的悠长岁月。纪录片第二、三集创新展现我国首例整窟复原临摹项目。敦煌研究院美术所的画师们希望能用画笔重现盛唐风貌,并为此努力了5年。他们为颜色争辩3个小时,在土红、铅丹、石青、石绿中沉浸于热烈而明亮、典雅的敦煌美学。他们铭记第一代美术工作者段文杰每天在洞子里靠几个梨解渴顶饿、复原性临摹《都督夫人礼佛图》的过往。为全面复原所有彩塑,美术所雕塑工作室的付祥波和郑荣国“跨界”绘画。一头短发、专注于雕刻时光的付祥波,已经剪断拍摄纪录片《我在敦煌》时的飘飘长发。
最终,5年的辛勤成果得到著名雕塑家何鄂的肯定,更推动敦煌壁画保护和研究迈上更规范、系统的新台阶。
透物见人,见微知著。见物见人见机构,从殿堂走向公众,从凝望转向交互,《我守敦煌日月长》如同一个展示文博价值的窗口。此前,《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六百年》跟拍了故宫博物院工匠悉心守护文物的故事,钟表修复师王津和园中无处不在的“御猫”跃然屏前。文博节目《国家宝藏》精选“国宝守护人”,强化生命体验。《如果国宝会说话》《唐宫夜宴》《“字”从遇见你》等作品也在年轻化的语态和音效中更具交互感。《我守敦煌日月长》叙事精巧,配乐轻快,视角微观化、剧情故事化、细节精致化,微距镜头纤毫毕现地展现文物细节与守护力量。
纪录片第四集《修古知心》中,为麦积山石窟量身定制的保护方案初见成效;文物医生通过“打针”“手术”,为石窟续写历史。麦积山石窟“东方微笑”跨越千年,它和莫高窟同属“中国四大石窟”,也是敦煌研究院管理的六处石窟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五集《千载一会》,讲述吸引力无限但承载量有限的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在保护与开放间探索运营新模式,从1979年至今接待游客数量翻了一百多倍,12条独具特色的讲解路线上,8组讲解员身着青绿长裙轻盈穿梭,与众多身着白衣长裤的志愿者们共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绿树掩映下的红楼,脚手架中的佛像,雪地里梨树上的花猫,片中颇多框式构图的空镜,伴随鸟鸣,四季流转,传神写意。
“考古热”“文博热”“非遗热”持续升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贯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全国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期待更多青春守护与艺术照亮。
(作者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处长)
(编辑:魏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