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大型历史题材民族舞剧《胡笳十八拍》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由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创排,罗怀臻编剧、田壮导演。
“文姬归汉”的故事历来被广为传颂。据考证,汉代才女蔡文姬曾在南匈奴美稷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生活了12年,并与匈奴左贤王育有二子。蔡文姬不仅是一位通晓音律的天才,更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融入文学,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胡笳十八拍》。
舞剧《胡笳十八拍》正是以蔡文姬的故事为背景,以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为蓝本,艺术呈现汉魏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展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团结和谐的美好愿景。
《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从匈奴重返中原故土的途中创作的一首融合汉匈两地文化的音乐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作为一种流行于汉代塞北和西域的管乐器,胡笳音色悲凉,而“十八拍”则代表该乐曲的十八段情感辞章。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语言真挚深沉,既体现中原文化的细腻,又融入匈奴文化的豪放,成为汉匈文化交流的典范。
基于这样的文化语境和艺术土壤,舞剧《胡笳十八拍》选择舞蹈这一通用语言,通过精心编排的舞蹈语汇和结构化的故事叙述,生动还原蔡文姬传奇的一生,传递复杂的情感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序幕中,蔡文姬急促、慌乱的脚步和颤抖的手臂,表现出她在战乱中的恐慌与无助。当左贤王将古琴归还给蔡文姬,随后吹响胡笳,蔡文姬则以一种试探性步伐,逐步踏入左贤王的世界。古琴象征中原文化,胡笳则代表北方游牧文化,两者的和谐共鸣,隐喻蔡文姬与左贤王之间情感的逐渐融洽以及两种文化的交融。这种情感与文化的交融在两人与百姓共舞、共享欢乐的场景中达到了高潮。
之后,曹操迎接蔡文姬归汉的消息突然打破了这一切,蔡文姬的身体语言也随之发生剧烈变化。她的步伐从轻盈变得沉重,内心的挣扎与冲突通过激烈的肢体动作得以表达。整个场景通过演员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的对比,再现了蔡文姬归汉时的复杂心理。
尾幕,当匈奴文人拾起散落的书卷认真翻阅时,这一场景在符号意象上展示出对文化的认同,文化与情感的力量打破了民族、地域之间的界限。
舞剧《胡笳十八拍》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对历史的艺术再现,更在于它展现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进程。该剧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舞姿、细腻的表情,将蔡文姬复杂的内心世界予以生动体现。这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文化感受,使人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尽管动荡、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然不断的大时代中。
在舞段创排上,该剧巧妙融合民族舞与古典舞,描绘出东汉末年的丰富文化面貌。例如匈奴部分的群舞,通过肩部抖动、腾跃动作等蒙古族舞蹈豪迈的肢体语言,展示游牧民族的粗犷与豪放;而汉宫场景则用汉唐古典舞的圆润线条与步伐的端凝,展现中原礼制的内敛与秩序感。
该剧舞美呈现也极尽巧思,展现出“小写实、大写意”的特色。如汉代宫阙以极简线条勾勒恢宏气象,草原场景则通过弧形景幕的变换模拟天地辽阔,辅以蒙古族哈木尔纹等民族符号投影,构建出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性的视觉空间。
此外,音乐创作上,舞剧通过不同乐器演绎历史人物和情节,呈现蔡文姬的命运浮沉与内心世界。
蔡文姬创作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自古以来便是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从元朝金志南的《蔡琰还汉》到现代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和风格上各具特色,而且通过各自独特的艺术视角,不断丰富和深化了对蔡文姬这一历史人物的理解与诠释。
舞剧《胡笳十八拍》厚积薄发,凝聚着主创团队和本地文艺团队的智慧与实力。该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出具有北疆历史文化意义的舞台艺术作品,为当代北疆文化注入新活力。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编辑:魏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