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 最抚人心——评王族散文集《食为天》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凡 毕秋丽 发布日期:2022-03-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王族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2月

  一部美食书,半部人生史。出生于甘肃天水的作家王族,曾在西藏阿里、新疆南疆等地从军十余年,现居于乌鲁木齐。王族在新疆生活了二十余年,新疆美食已然成为其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王族的散文集《食为天》分为8个部分,写了80道新疆美食的“前世今生”,既有为人们所熟知的烤羊肉串、大盘鸡、手抓肉、馕等,亦有苏甫汤、沙尔阔勒、冬拜吉干、胡尔达克等鲜为人知的民族特色食物,还有哈密瓜、冰糖心、小白杏、无花果等,从主食到瓜果蔬菜、茶、酒水等,多种品类囊括其中,烤、炖、煮、焖等各种做法一应俱全。一蔬一饭,一人一事,在作家笔下都饱含着人情味与人性美,诉说弥漫着人间烟火的温情与暖意。

  在散文集中,王族对新疆美食的讲述,不仅只限于制作方法,亦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渊源。麻食子作为西北地区的一道传统小吃,在新疆回族群众中很受欢迎。传说麻食子的来历与忽必烈有关。元代战争频繁,在一次作战时,忽必烈将小孙子阿难答寄养在宁夏固原的一户人家。战事结束后,忽必烈前往那户人家接孩子,但中途遇雨,只得暂借一处窑洞避雨。见忽必烈饥肠辘辘,窑洞主人——一位回族牧羊老人便为他做了一道面食。这道美食色泽诱人,香味扑鼻,忽必烈一连吃了三碗,后询问美食名字。牧羊老人一时答不上来,这时一只麻雀飞入窑洞,老人灵机一动,遂将此美食定名为“麻食子”。美食背后的传说故事,为其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王族写美食,不单是将目光聚焦于食物的色香味,更善于在美食中钩沉历史与生活趣事。书中提到新疆的西瓜吃法多样且独特,比如“馕就西瓜”。那些途经沙漠中的人,往往会携带西瓜和馕,因为这两种食物在新疆比较常见。沙漠中气候干燥,馕很快就变得干硬、难以下咽,此时将馕掰成小块塞进西瓜里,馕在瓜汁的浸泡下会变得软绵香甜。当然,人们在吃完瓜瓤后,也不会将瓜皮随手一扔,而是物尽其用:将瓜皮反扣于一个低凹处,再用手轻轻按压一下。这样一来,瓜皮或成为沙漠中鸟儿的腹中餐,或成为人们的救命稻草,危急时刻起到助人脱困的作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举动,却饱含着人类的智慧与人性的温度。

  王族在序中提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自有一方风情。沙漠戈壁、葱茏绿洲、连绵雪山,繁衍生息在天山南北的新疆各民族同胞,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白哈巴村的图瓦人热情好客,不论来自何方的客人到访,主人都会邀请客人进屋连喝两碗香气四溢、热气腾腾的奶茶。热烈、饱满、浓郁的新疆美食不仅滋养了新疆人的身体,亦给予了他们生存的智慧。在《小白杏》中,当库车小白杏挂满枝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是聚于树下抬头仰望,静待小白杏“瓜熟蒂落”。因为他们对生命与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懂得顺应自然规律、不以人为之力去干预自然的道理。在《杂克尔》(杂克尔,用玉米面制成的馕)中,牧羊人在放牧时,意外地被困于风雪交加的大山中,只得暂时躲进山洼处以避风雪,奈何大雪愈下愈急,牧羊人为此惴惴不安,不知能否挨过漫漫寒夜。幸得想起打杂克尔的馕坑,于是牧羊人将地上的沙子烧热,随即又覆上一层沙,和衣躺在暖烘烘的沙子上以维持正常体温,而羊群则绕其身旁围成一圈,为其遮蔽风雪。就这样,牧羊人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顺利渡过难关,次日赶着羊群走出大山。

  书中类似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可以说,《食为天》写的不仅仅是新疆美食,亦写出了新疆人的生存哲学和生活之道,展现出新疆美食乃至中华美食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