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的展览“楚国八百年”再现了楚文化的辉煌灿烂、浪漫瑰丽,2021年12月开展以来,吸引了大批观众。此次展出文物500余件(组),包括湖北九连墩、望山、包山、熊家冢等楚墓和宜昌万福垴、荆州纪南城等遗址的器物,辅之以模型、动画、影片、电子地图等多媒体手段,是对楚国考古最新成果和研究的系统梳理,反映了楚文化研究的新高度。
万福垴遗址出土楚季宝钟。方勤 供图
楚国是周代极其重要的诸侯国。展览既要讲清楚楚国的发展历史,又要展示出楚国高度发达、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因此,策划之初,湖北省博物馆就组织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多次论证,最终确立了“开疆拓土”“礼俗百业”“上下求索”“精彩绝艳”的叙述脉络。
楚国800年的发展历史,主要放在第一部分“开疆拓土”中讲述。
宜昌万福垴是一处重要的楚文化性质的西周遗址。2012年,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西周中晚期陶器、青铜鼎、青铜编钟及铭文,铭文中的“楚季”“公”等人物是研究早期楚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在我国南方地区属于首次发现。此次展览首次展出了这些出土器物,并辅之以“楚公家”(《史记》对应之人名为熊渠)铭文戈、“楚公逆”(《史记》对应之人名为熊鄂)铭文钟等铭文铜器图片,使楚国初期历史可信、可见。
通过地图,观众可以看到楚国疆域不断扩大的过程。《史记》《左传》等文献,与包山楚墓出土的“楚先老僮、祝融、鬻熊”等简文、清华《楚居》简、周原出土的“楚子来告”甲骨文等相互印证,夯实了楚国在西周早期立国的事实,同时使得楚立国之初当在汉水之南、江汉沮漳地望的学术成果更加确凿。
叶家山出土的斗子鼎,上面有记载周成王举行岐阳盟会“王赏多邦伯”的铭文,与《国语》“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的记载相对应。楚成王嫁女儿所作的“楚王媵随仲芈加”鼎,纪南城出土的楚王祭天所用的彩绘编磬以及体现军事实力的车马器、弩机和甲胄,九连墩楚墓出土的34件成组编钟和虎座鸟架鼓构成的成套礼器等,都直观反映出楚国的逐渐壮大。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吴王夫差矛、吴王夫差剑等战利品,反映了楚国的扩张。荆州熊家冢楚惠王墓的盛大规格及复原的“天子驾六”宏大车马阵场景,更代表了楚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后的恢宏气度。
楚国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发达,文物同样可以展现其发达程度。
楚国境内产黄金、白银和青铜,因而金币、银币和铜币都曾在楚国铸行。其中金、银币用于楚国境内的大额支付和赏赐,额度较小的交易多使用蚁鼻钱。楚金币是以龟甲形为主的版形金币,币面多有文字,其中又以“郢爯”为主。
楚墓出土蚁鼻钱。方勤 供图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保存最完好、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铜矿遗址。古代工匠为掘取铜矿石,开凿竖井、平巷与盲井等,还采用了提升、通风、排水等技术。展览展出的铜斧、船形木斗、木铲、绳索等采冶工具,说明那时的冶铜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楚国都城多次变迁,先后有春秋晚期的季家湖、战国早期至公元前278年的纪南城、战国晚期的河南陈郢、安徽寿郢等。展览选取了楚国繁盛时期的郢都纪南城,展出了出土的陶水井圈、筒板瓦、排水管,复原了同时期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城的宫殿、手工作坊、居民区等布局以及8处城门,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中含3处水门,水运可直通长江,使观众可感受楚郢都“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的繁华景象。
楚人的饮食起居在2000多年前同样令人羡慕。一条2000多年前腌制的干鳊鱼,以及水稻、麦、粟、板栗、姜、花椒等,让人感觉烟火味十足。漆木折叠床、座枕、铜薰杯、铜灯、竹席等日用品,是楚人精致日常生活的写照;九连墩楚墓出土的假发,装有铜镜、木梳、胭脂、油彩等物品的便携式彩绘漆木梳妆盒,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
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彩绘漆奁图像,是一幅完整的车马出行图,所绘图像包括26人、4乘马车、10匹马、9只鸟等,通过5棵柳树分隔成互有关联的画面,首尾连贯而过渡自然,被称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连环画”。首次公开展出的荆门严仓漆画,巨幅画面上的楚式建筑、乐舞等内容,色彩鲜艳,艺术感十足,为进一步研究楚国社会生活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楚地简牍已发现30多批、10万字以上,内容涉及典籍文献和司法行政文书等。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730枚,包括18篇先秦典籍。尤其是反映战国时期深奥宇宙观的《太一生水》和目前最早的抄写于战国中期的《老子》乙种,令人惊叹。
楚国800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青铜、漆器、竹简、丝绸、玉器等物质宝库,也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为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编辑:李翠)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