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归人 亦在归途——评羌人六散文集《绿皮火车》
来源:中国民族报 田鑫 发布日期:2022-02-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羌人六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岁月漫漫,我习惯让自己躺在面包之外,一遍遍陷入回忆,在往事中刷新最初忽略的真实,咀嚼它们,巩固它们,而我就是它们留下的全部。当然,人,永远去不了的地方就是过去。回忆,不是为了抵达,而是为了梳理。

  ——羌人六散文集《绿皮火车》

  作为“202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中的一部,散文集《绿皮火车》共收录了“80后”作者羌人六的20篇散文。作品以作者的出生地——四川绵阳市平武县为背景,讲述了他念念不忘的过往回忆。在这部集子里,羌人六通过反复书写,构建出“断裂带”这一文学和地理学意义上的故乡,也以此确认了自己的写作身份。

  通读散文集《绿皮火车》后,对羌人六写作路径的认识就清晰起来——他追随文坛大师,怀揣文学梦想,通过诗歌般的语言和散文的框架,把断裂带这个出生地,深挖成自己的精神之渊,让杂糅着古典与现代、城市与乡土、世界与民族的小镇叙事成为创作风格。

  羌人六有十几年的诗歌写作经历,因此散文里就有了很多灵动、跳跃的句子,如“河风挤进门的时候,相框里的父亲没有眨眼”(《总想多长几只手》)。可以看得出,在语言表达上,陌生化是羌人六着力要呈现的一种写作倾向,他追求意象和词句的组合,追求用缓慢的语言,呈现出一个又一个故事迷宫,而在这些充满诗性哲理的表述背后,其实是一段又一段和断裂带有关的历史与现实。他在语言的迷宫中来回穿梭,让一些空洞、抽象的过往,呈现出复杂、幽深的本来面貌。

  《绿皮火车》有着极强的思想性。作家祝勇在《散文的新与变》中提出:“只有散文是对‘思’与‘想’的直接表达,而所有的‘思想’,都将从对生存经验的叙述中自然地产生。”羌人六的散文,是从关于断裂带的记忆与生存日常中萃取的精华部分,既是生存经验,又是作为思想者的作者在省察童年和故土后,直面贫穷、饥饿、矛盾、耻辱等之后的反思,因为反思,散文就有了厚重感。

  从情感上而言,《绿皮火车》可谓是一部和解之书。在断裂带,“时光一直在生长,就像绿皮火车一直在往前跑。我们片刻不留。”一直在往前跑的过程中,少年变成了中年,亲人一个个离去,如果再不和断裂带以及其上的人和事和解,可能一切就来不及了。好在,作者从童年时期开始堆积的伤痛和羞耻,在岁月的年轮中被渐次和解,一如写完《蝴蝶效应》,他就和那棵带走父亲的核桃树和解。而诸多篇目中,最大的和解,是和父亲的终极和解。

  “父亲”这一角色几乎贯穿整部《绿皮火车》。在作者笔下,父亲嗜赌如命,后半生悔悟之时,却遭遇不测。起初,作者对父亲是充满怨恨的,后来在自己成为父亲后开始理解他,因为“母亲的爱具体、琐碎,父亲的爱隐晦、微弱,形如空气,形如鱼儿的呼吸”,经过一系列的心灵洗礼,“淤积在我心头多年的耿耿于怀,在那一刻烟消云散”。由此,正如《绿皮火车》序言中所说:“来自断裂带的迷茫与痛苦、撕裂与挣扎,耻辱、荒芜和孤独,以及与信仰、梦想与希望……有了来处,亦有了归途。”

  羌人六在诸多篇什里,列出了涉及身份、记忆、亲情等诸多困惑,有意思的是,随着叙事的推进,这些困惑最后都被作者一一解开。

  第一重困惑来自身份。他说,“在断裂带,有着清晰指纹的手指似乎就拥有某种神秘的魔力。”(《指纹》),于是,他用指纹作为一个人确认身份的证据,在乡下派出所补办身份证时,当他和一个无法进行指纹认证的中年人相遇,就更笃定指纹的魔力和身份的重要。

  “断裂带,是我的来龙去脉,但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深不见底的痛,一小块月光就能擦亮的痛。”人的身份确认之后,是地域的身份确认。断裂带承载着太多记忆,作为作家的创作灵感来源而被确认,因此羌人六驾驶着的“绿皮火车”就有了明确的轨道。

  羌人六的散文大多观照父辈的艰苦和困境,他从以父亲和伯父为代表的个体身上,看到了断裂带的集体创伤,因此,书写断裂带,既是一种追思,也是对命运的认知。作为离开断裂带的一代,必要的警惕与铭记,在羌人六那里也得到了确认。

  作品中,羌人六既不描写地域风情,也不用神秘的意象填充表达,如此一来,他笔下的物就是物本身。他的大部分作品关注的都是断裂带的草木和牲畜,是日常生活中的人情和世故,他更愿意用诗意的眼光,让庸常的事物成为所讲述的故事的氛围营造者,也展现出他善于用敏锐善感的心反刍和触摸童年。因为有饥饿、亲人离世等元素,他的大部分作品看上去显得黯淡,像光影中的黑色素描作品,但正是这黯淡却有层次感的伤痛,让人在不停的失去与寻找中,获得灵魂的治愈、抚慰和澄明。

  身份的模糊和确认之间,独特的追求和现代、陌生化的语言写作,让我看到的是一个青年作家的自省和实力。在《绿皮火车》中,羌人六尝试以心灵呓语的形式,探寻断裂带小镇上的过往,以及当下的人性与灵魂,实现了自我救赎,书写出一部小镇成长史和一个青年心灵史。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