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丹增
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丹增的散文集《大地是生命的祭坛》由“地球与生命”“爱与人生”“读书与思索”三部分组成,凝聚了作家对自然生命、人文精神的关注与思考,展现的是他对地球这一人类共同家园的关爱,对生活在地球上同呼吸、共命运的所有生命的关切,对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力量的关注。
在“地球与生命”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展现出丹增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保护大自然的呼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调,对地球上所有生命给予平等对待的重视,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由吾及他人的博爱。在丹增的笔下,我们能够领略到云南丙中洛的巉岩峭壁、水光映雪、山花烂漫;仿佛亲耳听到极具乐感的大理下关风,好似亲眼见到晴朗夜空下倒映水中的大理洱海月;我们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而震撼,更为深藏在香格里拉巴拉格宗的险峻美景而惊叹……由此,丹增再三呼吁,要像爱自己一样爱护大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守护地球家园,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绝美景色长存世间。
爱地球就要爱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丹增进一步呼吁将这种爱延伸至全人类和动物。墨子早就说过,“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我们今天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种理念的延续和发展。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在《地球病了》一文中,丹增认为,无论灾害还是病毒都“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地区”,因此,面对灾害和病毒,全人类要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共渡难关。“人和动物是伙伴关系,共同分享着大自然的恩惠”“任何生命对地球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动物美德 赐予人类》《保护地球 尊重生命》《牦牛颂》等文章中,丹增语重心长地发出保护动物的呼吁。无论是阿拉斯加北极熊报答人类的救助之恩,还是一头老牛为寻找走失的阿婆而跌落山崖,亦或是巴西老人与被救助企鹅的惺惺相惜……这些真实发生的故事无不说明动物是人类最好的伙伴,所以“人类应该把爱心扩大到全体生命”。
散文集除了对自然与生命给予关注外,也凝聚了丹增对万物和人生的思索。在《香格里拉》一文中,作家认为,香格里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出一种敬畏自然的精神和友爱众生的文明;《大地是生命的祭坛》则告诉人们,要学会知足,“心怀坦荡、随遇而安”;《漫谈读书》更是道出了读书的力量,读书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更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同时,丹增还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中获得启示和力量。《阿妈拉巴的酥油灯》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藏族老妇人,用一生的善良教会人们处事的哲学;《生日与哈达》中的哈达是“我”和母亲永远的联结,哈达的一端是“我”,另一端是母亲,它是母亲对“我”永远的牵挂,也是“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恩,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童年的梦》中,“我”得到了一面镜子和一个手电筒,那是父亲从外面带回来的,于是“我”决定走出西藏,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是镜子让“我”悟出人生的道理:就像哈哈镜一样,人的外貌在镜子中会被改变,但人内心中的善良、自信、刚毅是永远不变的,唯有如此,才能安心地行走在大地上。这些启示既是丹增的人生信条,也是作家留给读者的智慧格言。
精妙诗意的语言和独具巧思的结构布局是这部散文集的特色。丹增的散文语言凝练传神、诗意灵动,将女孩子的笑声形容为“似樱花瓣漫天飞舞,摇曳生辉”,既呈现了樱花热烈绽放的美景,又把少女的青春飞扬展现得淋漓尽致;“把滇池当枕头睡,怀抱着美丽的翠湖”的表述,更是饶有趣味地把春城昆明写得活灵活现。在结构布局上,《生日与哈达》一文以母亲送我的“哈达”作为线索,串联起“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次生日。哈达见证了“我”的成长变化,也见证了母亲对“我”永远不变的牵挂和爱,这种“变”和“不变”相互交织映衬,深化了“永远的哈达”这一主题。《丙中洛》则是巧妙地以樱花作为切入点,顺势写到如樱花般美好温暖的丙中洛人民,再回到描绘能孕育出如此精神品质的丙中洛美景,这种从景写到人、再回到景的回旋结构,是对文章前后呼应的升华。在这种层层递进的渲染下,作家将人与景合二为一,升华了丙中洛人文精神,也使文章显得饱满而充实。
《大地是生命的祭坛》是一部彰显大爱的散文集,对地球生命的关爱是由吾及万物的博爱,对人文社会的关切是胸怀天下的仁爱,对精神世界的关怀是心怀悲悯的慈爱,这是丹增的人生智慧,更是作家的责任使然。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