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 血脉相连——评孔立文长篇小说《血脉兄弟》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刘虹利 发布日期:2021-11-0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孔立文

  出版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新疆作家孔立文的最新力作《血脉兄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题材文艺作品征集活动获奖作品。小说叙述了一对同胞兄弟因战争离散而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共赴国难,解放战争时又沙场对决,后来一个赴疆剿匪、一个溃退台湾,虽历经苦难沧桑,但他们始终骨肉相连,血浓于水。小说所展示的,不仅是铁骨铮铮的男儿血性,更有对家国的炽热情感。正是这种浓烈的情感,支撑起主人公对命运顽强不屈的抗争。

  细读作品,人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新疆、对兵团的深切情感。第一代新疆兵团人忠实履行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那些来自五湖四海、历经沙场的老兵,在亘古荒原上艰苦创业,用青春、汗水和赤子情怀,书写了熠熠生辉的英雄壮歌。作者根据实地采访和史料,艺术呈现了战争年代同胞兄弟孟昭忠和孟昭华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小说中两兄弟虽相隔万里,但血脉相连,寓意深远。作品浸润着炽热的家国情怀,深情回望了一段热血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血脉兄弟》不失为当代兵团文学的吸睛之作。

  首先,小说是对兵团成员来源的历史追溯。作品以个人家族的悲欢离合,展示了兵团人的家国大义。兵团的故事,是小说创作的富矿。作者把一代兵团老兵的故事写“活”写“真”,既饱含对兵团的热爱,又深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比如小说中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自卫队的孟昭忠,跟随部队一路向西,从一个普通的农民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连长。在漫长的人生中,他始终恪守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不忘初心,对党忠诚。

  其次,作品在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中写骨肉之情、思乡恋祖之情,具有强烈的情感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小说以主人公苦难、颠沛的人生折射民族的沧桑历史,叙事方式深得传统文化之精髓,哪怕对于非主要人物,作者也对其细致打磨。无论是收养弃儿的质朴农妇刘子清,亦或是不冤枉一个好人的翦伯祥,他们都是普通大众的缩影,故事虽发生在过去,但阅读时仍有身边人、身边事的代入感,仿佛故事中的人物就在我们中间。

  小说叙事始终将人物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难当头时,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如无根浮萍,随波逐流;国家统一时,个人和家庭终获得企盼已久的团圆和美满。作者给小人物的圆满结局映射出中华文化“和合”思想和“家国一体”的理念,这也反映出当代作家的创作意识。同时,作者笔下的人物特征鲜明、形象饱满,女性有着柔美的外表和坚毅的内心,男性则体现出保家卫国的热血豪情和期盼回归祖国的殷殷眷恋,这些细微处的巧妙构思,成就了作品人物形象的丰满与真实。

  最后,作者对文字的把控和运用颇为娴熟,这与作者钻研党史、新中国史、兵团史,以及长期锤炼文字功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品中,史实准确,情节生动曲折,亲情、爱情、友情等诸多情感自然融为一体。作者让人物在符合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下自然而然地成长,“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也让小说里的故事都自然而然地发生,水到渠成。

  小说两个主人公的设置非常巧妙,既是骨肉相亲的兄弟,却又身处不同阵营,亲情与信仰相互碰撞,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重重。整体来说,人物命运曲折但真实可信,故事高潮迭起却节奏清晰,引人入胜。整部小说布局巧妙,架构浑然一体,前后呼应,所有的人物、故事甚至细节,都能找到注脚与回应,凸显了作者驾驭长篇小说的老到与成熟。

  正如作者所言,讲述战争是为了铭记历史、思索未来。中国人历来向往天下太平,因为历史上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动荡。在写作过程中,孔立文对战争和人性的内蕴,以及个人、社会、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小说描写战乱、离别、乡愁和归根,也写出了老百姓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深情向往、对国家统一的真切期盼。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