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塘
来源:中国民族报 罗鸿 发布日期:2021-07-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巴塘风光。 刘乾坤摄

  我们沿着国道318线,驱车翻过苍茫的高原,把雪山、湖泊、牦牛群远远地抛在身后,一路向西追逐着阳光,一直追到了巴塘。

  阳光下的巴塘

  巴塘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部,自古以来就是从川入藏的必经之地,如今,它更是以开放、包容、热情的姿态,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

  清晨,在啾啾的鸟鸣声中醒来,我从民宿“巴楚林嘎”的窗台往外望去,金光中的巴塘仿若仙境,在视野中缓缓展开。空气里透着清澈甘洌的气息,雪山的味道、果实的芬芳扑面而来。远处的山顶被大团大团的积雪覆盖,与蓝天上几朵闲适的白云仿佛要连在一起,它们反射着太阳的光芒,白得耀眼,让人一时难以分清,哪里是云,哪里是雪。

  不远处,巴楚河淙淙流过,阳光铺在粼粼的水面上,仿佛流泻着细碎的金子。河岸上,有藏族同胞正绕着静穆的白塔和康宁寺,虔诚地进行每天的“转塔”“转寺”仪式,他们衣着庄重、神情肃穆,手持佛珠喃喃地诵经祈福。他们与白塔、古寺一起,被笼上了一层金色光芒。

  再看院子里,李树、杏树、樱桃树、苹果树……各种树上都缀着深深浅浅的黄叶,金黄、明黄、黄里透红、黄中带绿的树叶在清晨的阳光里静默着,色彩缤纷,宛如油画。还有那未采摘完的苹果在枝叶中探出笑脸,不曾被鸟雀啄食完的石榴果朝着天空咧开嘴,就要被阳光和暖风变成葡萄干的几串葡萄晶莹剔透……难怪,这个城市里的鸟雀到冬天也不南飞,有这么温暖的太阳,这么丰裕的果实,一年四季就待在这里吧。

  巴塘被称作“小江南”绝非偶然。崇山峻岭中,有这样一处静谧、安详的小城,花红树绿中飘着果香,还有流水穿城而过,怎不让人流连?

  穿过阳光下的小巷子,我们去寻找一处“古桑抱石”的景点,还在远处,就被它惊诧得说不出话来。那是一棵长在巨石上的大桑树,蓬勃的枝干苍劲有力地刺向天空,挺拔、健硕。它裸露的根须与大石头缠绵地拥抱着,密不可分,难怪得此名字。古桑树下,两位藏族老阿妈一边晒太阳,一边同我们聊天。其中一位阿妈指着头顶最粗壮的那截树干,慢悠悠地告诉我:“那里是空的,像个小房子一样,我小时候经常躲到那里头玩,后来大人们怕小孩子往里爬不安全,就用石头堵上了。”这棵树见证着老阿妈由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慢慢变成饱经风霜的老人,几十年光阴转瞬即逝……

  我想起先前读过的诗句《古桑抱石》:“悬根盘石奠巴安,半壁西南化紫坛。一瓣馨香凭父老,行人莫作画图看。”每个清晨,这棵沉默的古桑就这样深情地注视着巴塘,看这个阳光下的古老城市怎样蓬勃地生长,怎样以崭新的姿态惊艳每一个来自远方的旅人。

  章德草原

  位于巴塘县的章德草原,是茶洛、列衣、德达三个乡的牧场,被誉为“川西最美的高原草原”。草原长约8公里,宽不到两公里。我们到那儿时,草已枯黄,唯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在草原上静静地流淌。河岸边覆盖着一些薄薄的冰块,在蓝色天幕的映照下泛着微光。从车里走出,眼前的草原仿佛一条铺开的狭长地毯,向我们的左右延伸。此刻,我们都幻想着能无拘无束地奔跑、呐喊,或是骑上一匹骏马,潇洒地甩着皮鞭,吆喝成群的牛羊去往水草丰美的地方……

  然而,牧人们已经收拾了帐篷,带走了牛羊,往日在水边嬉戏的野鸭、黑颈鹤也都隐秘地藏起了行踪,只留下蜜一般的阳光,洒遍辽阔的草原。

  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硫磺气息,远近各有几处温泉冒着雾气。那泉眼汩汩往外涌出泉水,我们还未靠近,便感到热浪滚滚,蒸气逼人。在都市里,我们常常在人造的温泉泳池消磨时光,此时面对这么多天然的泉眼却手足无措,好半天还傻愣愣地站着,以为自己看花了眼。

  我举起手机,将镜头对准四周的群山。群山中,最壮美、神奇的山峰就是扎金甲博神山。相传格萨尔王和王后巡察人间时,经过这里,被章德大草原上的湖光山色所吸引,于是双双化作神峰,与草原长年相守。有意思的是,在章德草原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扎金甲博神山的身影,我们不得不为大自然的奇妙而叹服。

  黄昏将至,周遭静谧。同行的几位摄影师都已经支好三脚架,调好了焦距,大姚甚至举着相机匍匐在地……我知道,他们正在等待落日。为了捕捉落日的余晖,许多摄影师无数次来到这里,每一次,他们都能找到不同的视角,把令人震撼的美景传递给更多的人。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此时的扎金甲博神山仿佛被金光笼上一层面纱,金碧辉煌,神秘圣洁。那光芒把周围的云彩也染上了一层灿然的金色。

  “团结包子”

  那种围脖形状、象征民族团结的包子,您品尝过吗?在巴塘,我们遇见了这种“团结包子”,一桌人都没有吃完一个,当然,不是因为它不好吃,而是它实在太大了,足足占据了一个蒸格那么大的盘子。

  那天,我们在一家藏餐馆坐定,等待美食上桌。我对菜单上的“团结包子”充满好奇心,向服务员提出可否去看看怎么做的,原本担心她会拒绝我,哪知她热情地告诉我:“感兴趣的都可以来看,我们这里的女子都会做。”

  来到宽敞的厨房,我看到一位藏族姑娘正在揉面。旁边有切好的土豆片、芹菜节,一起搁在大盆里,黄绿搭配,色彩清新,撒上调料粉后,仿佛缀上了橙红的小花。

  姑娘转身去炒制排骨,那排骨在油锅里翻转,没有任何佐料,只散发出排骨本真的肉香。大概是火候到了,她拿了一个大勺舀出排骨,把它们浇在装着土豆、芹菜的大盆里,只听得“哧”的一声,肉香菜香瞬间混合在一起。

  姑娘又把揉好的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皮状,铺进蒸格里。接下来,她开始搅拌馅料,让排骨和土豆、芹菜充分混合。她把拌好的馅料码在面皮周边,又在面皮中间掏出一个圆洞,把中间的面皮往外搭,又把外边的面皮往里扣,循环一圈后,一个围脖形状的“团结包子”就做好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姑娘笑道:“放进蒸笼蒸上30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翘首企盼,热气腾腾的“团结包子”终于摆上桌了,浓郁的香气顿时弥散在房间里。我们一边吃,一边赞叹,每个人都吃得嘴角流油……

  做包子款待贵宾,这在巴塘有着悠久的历史。巴塘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这里的口味就有了兼收并蓄的特点。陕西、河南商人带来了面食,加上本地人的琢磨,就做成了以土豆与猪肉或者排骨混合做馅的包子。

  1950年,因为解放军的到来,巴塘的“团结包子”由此诞生,并留下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这年6月,18军先遣支队到达巴塘,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热情欢迎。按照习俗,大家就要蒸肉包子来款待解放军,但如果像过去那样一个一个地做包子,要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又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蒸熟啊?这个难题并没有难倒聪明的巴塘人,他们把馅料包在一个大包子里,一个蒸笼蒸一个包子,一个包子够10多人同时吃。人手不够、时间不够的难题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重要的是,大家发现,这个包子的味道实在太美啦!

  离开巴塘时,我们的鼻尖上似乎还回旋着“团结包子”的诱人香气,独特而醇厚……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