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思源民俗博物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吴思思摄
在村民眼里,唐以金很“愚”。这位77岁的老人是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全州镇邓家埠村人,10多年来倾尽家产“复活”一座座古民居。
“愚公移房”的故事,以2009年唐以金买下一批房子开篇。这年10月,位于全州县永岁乡和好铺村的一组清代古民居,因修建高铁面临被拆毁的命运。唐以金得知消息后赶了过去,当场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将古宅买了下来。后经过拆解,这一组古建筑被运送到全州县老氮肥厂和湘江河畔一处简易的瓦房里暂时保存下来。
地处湘桂走廊的全州县,在2000多年的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古建筑风格。和好铺村这一组古民居占地2600平方米,是结构精巧、雕梁画栋的建筑群,这些早已让16岁就开始学木工的唐以金深深着迷。
“前辈留下的这些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了。”唐以金计算,这组建筑中共有1000多根木头,需要200亩土地种60年的树木才能满足用料需求。
拆解古建筑,是一场智力与手艺的考验。虽然这组古民居并未列入文保单位,但唐以金严格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拆除,并请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指导,每拆一个木构件都拍摄、留存影像资料。
“拆解古建筑必须懂得榫卯结构的奥妙,如果强行拆除,损坏的榫卯结构就无法复原。”在拆解和好铺村这组古民居时,唐以金意外发现其中蕴藏的“密码”,每一个榫卯结构的结合部位都有先辈工匠用竹笔留下的标记索引,标明何处与何处连接。
为了给这些房子找到“新家”,唐以金跑遍了全州县。最终,他以置换自家6亩田地和出资方式定下位于灌阳河西岸的新址。
2010年,唐以金开始按照1:1的比例修复这组古民居。两年后,一座座青砖青瓦、飞檐翘首的仿古建筑伫立在灌阳河西岸,这是唐以金用拆解下来的数万个构件“拼成”的。
之后,“复活”100栋古民居的愿望,在这位老人的心中种下。这个心愿意味着一辈子好不容易在建筑业积攒的财富,将在数年内尽数花费。老伴黄让英说:“刚开始家人都是反对他‘复活’古民居的,后来看着这个老头实在可怜,我们得帮帮他。”
当“搬”来的房子越来越多,灌阳河西岸这片土地上也渐渐“长出”了数千平方米的建筑群。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全州县思源民俗博物馆于2015年在这里正式挂牌。
“我不是这家博物馆的拥有者,只是一位管理者。”白天,唐以金和黄让英接待免费参观的游客;晚上,下班回来的小女儿和小女婿与老人分居建筑群两端不起眼的房子里,守护着这些建筑。
在博物馆展区外,堆放着如一座座小山的建筑材料,那是还没来得及重建的房子零构件。随着年事渐高,唐以金的身体渐渐衰弱。多年来与时间赛跑的他,如今不得不放慢脚步。
“欣慰的是老伴和孩子们都支持我,很难得。”唐以金说,自己想把最难的事做完,未做完的事留给以后的管理者,一代一代接力守护。
博物馆取名“思源”,寓意“饮水思源”。在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看来,文物保护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事业。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