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学者风范 砥砺奋进谋新篇
来源: 毛巧晖 阿比古丽·尼亚孜 发布日期:2021-06-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学研究再启航”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以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高校和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郎樱与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出发,共同交流与讨论了中华民族文学学术史、新时代民族文学研究等议题,并表示要继承和发扬以郎樱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的精神和风范,秉持家国情怀,坚持人民立场,自觉为文化强国战略服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1965年,郎樱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不久,即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参与史诗《玛纳斯》的搜集整理工作。出生、成长于北京的郎樱到了新疆后,与柯尔克孜族著名史诗歌手居素普·玛玛依等民间艺人共同劳动、共同工作,用汉语、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手抄笔录了史诗《玛纳斯》的前5部。这为史诗《玛纳斯》的传承和研究奠定了基础。1983年,郎樱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前身)工作至退休。在此期间,她统筹推进了民族文学研究所在史诗《玛纳斯》、多民族文学关系、维吾尔古典文学、少数民族资料学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组织工作,在史诗、维吾尔古典文学、民族语言翻译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勋章等多项荣誉。

  在会议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李进峰表示,民族文学研究所建立40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各族学者,郎樱就是其中的代表。她通过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学研究事业中走出了自己独特而辉煌的人生轨迹。

  郎樱是国内民族文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教育家,她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静心沉潜的研究风范,推进了史诗《玛纳斯》研究的田野经验和理论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朝戈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次重要讲话中述及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不仅将“三大史诗”与唐诗宋词等并举,而且把这些伟大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四大发明、万里长城、都江堰等伟大文明遗产等量齐观,认为是“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体现。“可以说,‘三大史诗’能够进入国家话语表述体系且占有一席之地,与郎樱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朝戈金表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邱运华认为,郎樱毕生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将学术研究与中华民族精神牢牢结合在一起。她走出书斋,深入民族地区,坚持田野实践,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将学术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地结合起来,把《玛纳斯》置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来研究,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层次结构。

  推动各民族文学的交流融合和传播是当今民族文学研究的重要命题。郎樱是较早在民族文学界倡导跨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学者之一。她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不是局限于单一民族的民间文学研究,而是全观式地研究多民族文学关系,倡导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表示,在文化比较的学术视野中,郎樱身体力行地推动不同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回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需求。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文日焕强调,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和精神生产。郎樱较早便将民族文学整体研究、关系研究和比较研究置于中华文化大背景下,这对于我们现今推进民族文学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课题,具有深刻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吕微谈到,郎樱等老一辈学者对民族文学充满着天然的热爱和情感,这种学术品质是我们青年学者应该继承和学习的。

  民族文学研究既要注重理论,也要落实到人才培养。可以说,高端专业学术人才的培养,是民族文学研究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郎樱培养了柯尔克孜、维吾尔、蒙古等各族学术人才,如今,他们薪火相传,在民族文学研究领域担负重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斯钦巴图表示,在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要以郎樱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为表率,潜心治学,致力于推动多民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