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中国画) 周志林
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 ——东汉·马融《长笛赋》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宋·柳永《倾杯·鹜落霜洲》
当我们在翻阅一些古典文史书籍时,不经意间会看到羌笛的影子,它与大漠边关、神秘古朴的羌人一起,在历史的长河里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相传,最初的羌笛是用羊腿骨做的。那时,古羌人主要以在高山上牧羊为生,逢年过节时都要宰羊庆祝,聪明的古羌人在羊腿骨上穿孔,做出了三孔的笛子。后来,他们如法炮制,又用老鹰的腿骨做成羌笛,发现一样可以吹出好听的声音。他们用笛子吹出简单的曲调,还通过笛声来召唤羊群、驱赶野兽。
今天,在四川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有一位年轻人还一直在静静地吹奏着羌笛、传承着羌笛技艺,他专注于羌笛的制作、吹奏已经三十多年。这位年轻人就是羌笛吹奏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俊成。
第一次见到赵俊成的时候,他正在红军桥的桥头上吹奏羌笛。循着笛声,我站在桥下的小径旁往上看,桥头的一棵银杏树仿佛一把金灿灿的大伞,撑起了高远蔚蓝的天空。赵俊成就站在银杏树下,头上围着黑色包布,身穿深蓝的上衣,外罩雪白的羊皮褂子,他整个人和手中的羌笛都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芒。
那笛声悠远婉转,如泣如诉,遥远的雪山,苍凉的边关,夜幕下熊熊燃烧的火塘,像黑白剪影一样纷至沓来……笛声戛然而止的时候,我眼前的幻象全部消失了,惟有岷江水在桥下奔流不息。赵俊成吹奏羌笛的时候,神情专注,沉醉其中。那一刻,天地之间,仿佛只有他和羌笛,那种专业和敬业的状态,让人丝毫看不出他有眼疾。那一刻,我对这位年轻的羌笛传人肃然起敬。
赵俊成是在汶川大山里的羌笛声中长大的。小时候,每次爷爷吹起羌笛的时候,他就坐在小板凳上,痴迷地听着,听完一曲又一曲。爷爷去地里劳作时,小俊成就自己拿起羌笛来吹。他不明白,同样的羌笛为什么到了自己的口中,就发不出那么悦耳动听的声音。那时候,羌笛在他眼里是一个神秘的玩具,他随时都在琢磨它,也因为此,他弄坏了很多支羌笛。每当父母从很远的山上砍来竹子,要编背篓或者给地里的豆苗藤搭架子的时候,小俊成就格外兴奋。他趁家人不在的时候,照着爷爷做羌笛的方法,偷偷地挑选出黄绿色的油竹,用刀具削成段。竹子很珍贵,小俊成却把它们砍成小段做羌笛,浪费了不少,还削破了手指,这些都引来父母一次又一次的责骂。
起初,赵俊成吹出的笛声连自己都觉得难听,但坚持吹了大半年以后,他慢慢找到了感觉,但这种感觉稍纵即逝。赵俊成痴迷地吹着羌笛,在晨风里吹,在月光下吹,独自一人吹,有时候也吹给家人和村里人听。有一次,因为连续吹太长时间,他的腮帮子肿得高高的,连说话都很费力,这可把父母吓了一大跳。当爷爷解释说,可能是因为吹羌笛的缘故,父母觉得又心疼又好笑,就把羌笛藏了起来。可是,等到腮帮子消肿后,他又开始到处找羌笛,甚至要另外做羌笛,父母也只好由他去了。
吹羌笛看似不难,但要吹出连贯的曲子,就需要长时间吸气,练习得稍微久了,口腔和两腮都有酸胀感,很多学习者就是在这个时候放弃了。赵俊成却一直坚持着。他跟着爷爷学,也跟着村里的其他老人学。他琢磨着爷爷教的“鼓腮换气法”,也经常自己边吹边创新。
靠这样执着的坚持,赵俊成的羌笛吹奏技艺一天天娴熟。一次正逢羌历新年,赵俊成在全村人面前流畅地吹出了一首完整的曲子,大家听得如痴如醉,都十分震惊,他们没有想到,一个孩子能把羌笛吹得这么动听。那一年,赵俊成13岁。
2006年5月,羌笛演奏以及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俊成并没有意识到这会给他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他仍在做农活的间隙吹奏羌笛、制作羌笛,不过他的技艺已经越来越纯熟。从祖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里了解到羌笛的悠久历史,他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技艺。
2016年,在阿坝州举行的全州残疾人艺术大赛上,赵俊成的羌笛演奏获得了第一名。得知这个消息,赵俊成家所在的小山村沸腾了,大家为这个痴迷于羌笛的年轻人高兴不已。
之后,在汶川县残联的大力支持下,赵俊成组织成立了古羌文艺传承队。如今,作为汶川县的非遗传承人,赵俊成已经是一个大忙人了。每年他都会收到各种邀请,他也会带着队伍到各地去演出。此外,他最乐意干的,是去附近两所小学给孩子们上羌笛课。尽管每周只是各有一节课,他也会认真地准备。他从学生的年龄段考虑,琢磨用怎样的方式教孩子们,让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学到技艺。令他欣慰的是,每次他去学校,总会有一群孩子围着他,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向他询问吹奏羌笛的技巧。
赵俊成希望,有更多孩子能喜欢上羌笛,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羌笛的魅力。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